秋馆
林暑渐消歇,爽气浮高松。
风蝉有遗响,露花结秋红。
微月出东岭,碧云散遐穹。
暮馆正虚寂,泉声杂鸣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林里的暑热逐渐消退,凉爽的气息在高高的松树上浮动。
风吹过蝉鸣遗留的声音,露水滋润的花朵结出秋天的红色果实。
月亮从东方的山岭升起,天空中的白云散去。
傍晚时分,馆舍显得格外寂静,泉水流动的声音夹杂着蟋蟀的鸣叫。
去完善
释义
1. 林暑:树林中的炎热。
2. 消歇:消失、消退。
3. 爽气:清凉的气息。
4. 高松:高高的松树。
5. 风蝉:指风中的蝉鸣声。
6. 遗响:残留的声音。
7. 露花:带露的花。
8. 秋红:秋天的红叶。
9. 微月:微微的月光。
10. 东岭:东方的山岭。
11. 碧云:蓝天中的白云。
12. 遐穹:辽阔的天空。
13. 暮馆:傍晚时的馆舍。
14. 虚寂:空虚寂静。
15. 鸣蛩:鸣叫的蟋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秋天景色中的一种静谧与清幽。作者以“林暑渐消歇”起笔,描述了夏季的炎热逐渐消退,林间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清爽宜人。接下来的“爽气浮高松”描绘了山间清爽的气息在高高的松树间浮动,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风蝉有遗响”则进一步传达了秋天的到来,因为蝉在夏天最为活跃,随着天气变凉,它们开始慢慢减少声音,留给人们的是那残存的鸣叫声。这里的“露花结秋红”描绘了秋天里花朵上凝结的露珠和它们的红色花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微月出东岭”和“碧云散遐穹”分别描绘了东边山岭上升起的月亮和在广阔天空中消散的白云,这两句诗进一步强化了秋天宁静的氛围。最后的“暮馆正虚寂,泉声杂鸣蛩”描述了傍晚时分诗人所在的馆舍显得格外清静,四周只听到泉水潺潺的声音和昆虫的鸣叫。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景图,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静谧与清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馆》是唐代诗人释永颐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肃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感慨。通过“落叶满长阶”、“风帘”等意象,诗人传达了秋天的肃杀和寂静。诗人对生活充满感慨,通过“愁心”表达了深沉的哀伤之情。
在创作时间上,此诗大约作于唐末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慨显得尤为深刻。
在该时间段内,释永颐作为一位僧人,其人生际遇也相对复杂。他既经历了佛教的繁荣,也见证了佛教的衰落。他在自己的修行生活中,不断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情感基础。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唐朝末年,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原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释永颐作为一名僧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仍然坚守信仰,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他创作《秋馆》的重要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