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日暮
渺渺春湖夕霭浮,落花飞燕打兰舟。
游人半入烟城去,月照笙歌上水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湖边烟雾弥漫,花瓣飘落在空中,燕子在湖面掠过。游客们逐渐离开湖畔,进入附近的城镇,月光洒在水边的楼房上,伴随着音乐和歌声。
去完善
释义
1. 渺渺:形容水面广阔无边的样子。
2. 春湖:春天的湖水,这里指西湖。
3. 夕霭:傍晚时的云气。
4. 落花:凋谢的花儿。
5. 飞燕:飞翔的燕子。
6. 兰舟:船的美称。
7. 烟城:烟雾笼罩的城市,这里指杭州。
8. 月照:月光照耀。
9. 笙歌:吹笙唱歌,泛指音乐歌舞。
10. 上水楼:位于西湖边的楼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日暮时分的美景。诗人以“渺渺春湖夕霭浮”开篇,巧妙地运用了“渺渺”和“夕霭浮”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湖面宽广、雾气朦胧的景象。紧接着的“落花飞燕打兰舟”则是对画面生动的描写,既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又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诗人随后笔锋一转,写到“游人半入烟城去”,这里的“烟城”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夕阳下城市的轮廓,同时也暗示了游人在欣赏完美丽的西湖景色后渐渐散去。而最后的“月照笙歌上水楼”则是将诗人的视角拉远,呈现出夜晚来临,月亮升起,歌声飘荡在水面上的景象,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日暮》是宋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杭州成为南宋的都城,西湖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在释永颐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这一时期的南宋文人,虽然生活在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但仍无法忘怀国家的山河破碎和民族的苦难。因此,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释永颐作为一位僧侣诗人,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在这首《西湖日暮》中,他以西湖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他也借西湖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