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书要三到

标题包含
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吱吱。
去完善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要求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的错误、遗漏、多余或颠倒,也不能勉强死记硬背,只需多加朗读几遍,自然就会熟悉流畅,长久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意思就是说书读得熟了,就不需要别人的解释,自己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看不清楚,心和眼都不能专注的话,仅仅是随意地阅读,肯定是记不住的,就算记住了也不能持久。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中,心到最为重要。只要心意专注,眼和口还会不到位吗?
吱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 古今异义类:指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语,例如“读书百遍”中的“百遍”在古代可能意味着很多遍,而在现代则可能表示精确的100遍。 3. 暗记:私下里死记硬背。 4. 自然上口:自然而然地能够流利背诵。 5. 读书三到:指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6. 漫浪诵读:随意乱读。
吱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读书要三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以儒家经典为据,强调了用心、用眼、用口三者合一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凡读书……”点明了诗的主题——读书之道,强调读书时要认真,“字字响亮”,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字。接下来的排比句——“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更是充分体现了朱熹严谨治学的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体现了朱熹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多读、熟读,而非强行死记硬背。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真正理解书中含义的前提是充分熟悉内容。 紧接着的比喻论证——“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确阐述了用心、用眼、用口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阐明了心到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心到才能带动眼和口。最后总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将三种学习方法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吱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书要三到》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淳熙年间所作。此时正值南宋中期,金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战乱不断,民生疾苦。朱熹身为文人雅士,忧国忧民之心更切。 朱熹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主张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即大声朗读、用心观览、深入理解。这是一种对学问严谨而务实的态度,体现了朱熹提倡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这种治学态度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朱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当时科举盛行,许多读书人埋头死读四书五经,为功名耗尽一生,却对国家大事茫然无知。朱熹有感于此,才写下了这首诗,期望人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问,将知识运用于国家建设之中。
吱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