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愁绪满怀的我望着几株梅花,手扶竹杖来回踱步。之前的雪堆积到无法找到地方,而昨夜明亮的月光下,它们依然盛开。摘下一枝送给远方的朋友,她洁白如玉,应该会思念我就像度过的劫难一样失落。我看到夕阳西下,乌鸦啼叫,只能回头看着那破旧的柴房独自回家。
满山的雪景映衬着空旷的房屋,仿佛回到了那辋川的村庄。门扉掩着,不需要铁锁把守,客人来了就一起坐在床上闲聊。老朋友听说歌声环绕,温暖的氛围里传来的是美酒的香气和佳人的笑声。我们谈论人生琐事,忘记了时间的长短。

去完善
释义
1. 江头:江边,江畔。
2. 杖藜:手杖。
3. 折寄:折花相赠。
4. 虚堂:宽敞明亮的厅堂。
5. 辋口庄:辋川山庄,位于陕西蓝田,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6. 铁锁:古代的锁具,一般为铜或铁制作而成。
7. 歌围暖:指歌声萦绕,暖意融融。
8. 姬姜:古代女子常用的姓氏,这里泛指美女。

去完善
赏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的诗词。首联“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描绘了诗人在雪中徘徊的情景,表现了他对梅花和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颔联“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写出了梅花在雪压之后依然盛开,表现了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颈联“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则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尾联“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友情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是南宋理学家、诗人朱熹的一组诗作。这组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79年左右,即朱熹在江西南康担任地方官员的时期。
在创作这组诗时,朱熹刚刚经历了丧妻之痛,他的妻子在他赴任南康的路上因病去世,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然而,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他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他的哀伤之情。这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写道:“东君有意偏撋就,应恐吾人白发多。”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际遇的无奈。
此外,这组诗创作时期正值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有金国入侵,内有农民起义。朱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诗歌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例如,第二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丰年酒,十雨五风不夜天。”这是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和渴望。
总的来说,《次韵雪后书事二首》这组诗是在朱熹人生经历起伏、时代背景复杂的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