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金陵总卿吴履斋以诗赠别用谢

标题包含
过金陵总卿吴履斋以诗赠别用谢
六朝三百有余期,不满诗人一皱眉。 只有燕迷新巷陌,更无凤集古台基。 兵于史传多陈迹,酒与江山是己知。 仆指长淮又西去,舆图向后更谁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朝长达三百多年,却还无法填满诗人的忧虑。 只有那燕子还在新巷陌处流连,再无凤凰聚巢的古台基。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诸多痕迹,而酒与江山则是我所熟知的。 我指着长长的淮河向西流去,这地理图册往后又有谁来研读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陵:今南京,原为六朝都城,故称“六朝金粉”。 2. 总卿:官职名。 3. 刘子澄:字养吾,生卒年不详,号东田,明代广东潮州人。 4. 六朝: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5. 燕迷新巷陌: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战国时,赵王游于圃中,有燕子飞集堂宇之间,使问之曰:“何得此?”左右对曰:“燕子之巢于此也。”此事遂成典故,后代文人多用“燕巢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这里反用其意,表达安宁之意。 6. 凤集古台基: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时有凤凰来翔,群鸟数百随之,皆向凤皇舞。后用“凤集”象征盛世太平的景象。 7. 兵于史传多陈迹:历史上战乱频繁,留下许多故事。 8. 酒与江山是己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形容作者志趣高尚,与山水为伴。 9. 仆指长淮又西去:化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示行踪不定,世事无常。 10. 舆图向后更谁披:化用杜甫《月夜忆舍弟戍边》中的“戍楼望断,戍鼓催人急。不须戍笛愁,聊共酒杯辑。人事今如此,兄怀几时撤?儿寒宜作棉衣,儿饥宜食麦。鸿雁已归北,那顾天涯客。”寓意感叹世事难料,前途未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借由金陵(南京)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际遇的感慨。首联提到六朝三百年间发生的故事,在诗人眼中不过是一皱眉的事,体现出历史长河中的渺小;颔联描绘了燕子在新巷陌中迷失,凤凰不再聚集在古老的台基上,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颈联中提到兵戈在历史记载中留下诸多痕迹,而江山依旧是熟悉的景象,表明战争虽然给人们带来苦难,但自然景色依然美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金陵,带着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继续前行。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世事的独到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金陵总卿吴履斋以诗赠别用谢》是南宋末年诗人刘子澄所作。这首诗作于公元127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末期的战乱时期。金人南侵,中原沦陷,宋室被迫南渡,定都临安。 刘子澄本人是一位忠诚的士大夫,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正身处金陵,与总卿吴履斋分别。吴履斋是他在政治上的朋友,也是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位重要伙伴。在此离别之际,他用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危亡的关切。 这个时期的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墨客的思想观念以及朝廷的政治斗争等。在这个特殊时期,士大夫们普遍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他们也在文学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理想追求。刘子澄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他与吴履斋的友谊,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