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洞庭
波神有兆报平安,半日重湖度不难。
只艇溯洄风浪息,单包就谪水云宽。
晓烟不隔渔歌过,秋月还同画轴看。
摆脱尘缘天借便,嶷云深处养神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波神传递着平安的征兆,在广阔的湖泊中度过半天并不难。
只有一只小船在平静的风浪中逆流而上,独自背着行囊在水云的宽广大地上前行。
清晨的烟雾并未阻挡渔民的歌声传过来,秋天的月亮仍然如同画卷中的风景一般美丽。
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纷扰,仿佛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这片宁静的山林深处修炼心性、修养身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波神:即水神,这里指代洞庭湖之神。
2. 兆报平安:古代习俗认为,通过占卜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此处暗示船行洞庭湖顺利,是一种吉兆。
3. 半日重湖:指航行半日的洞庭湖,重湖指两个湖泊相连,此处形容洞庭湖宽广。
4. 只艇溯洄:船只沿着水流逆行,比喻在波涛汹涌的湖面上艰难前行。
5. 单包:行李,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包裹。
6. 谪水云宽:被贬谪的境地如同云雾般模糊不清。
7. 晓烟:清晨的雾气。
8. 不隔渔歌:指烟雾弥漫中的渔民歌声仍然能听到。
9. 秋月还同画轴看:湖面倒映出的明月如同一幅画卷。
10. 摆脱尘缘:指诗人告别世俗的烦恼。
11. 天借便:上天的赐予。
12. 嶷云:巍峨的云层,此处意指高峻的山峰。
13. 养神丹:道家炼制的神丹妙药,此处比喻修炼养生。
去完善
赏析
《过洞庭》是一首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篇。诗人刘子澄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与人事相融合,展示了洞庭湖的浩瀚与宁静。诗人通过"波神有兆报平安"一句,暗示自己已摆脱了世俗纷扰,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接下来的诗句"半日重湖度不难"则表现了诗人畅游洞庭湖时的心境,以及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豁达与从容。
"只艇溯洄风浪息,单包就谪水云宽"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上的宁静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时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诗人通过"晓烟不隔渔歌过,秋月还同画轴看"进一步展现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最后,"摆脱尘缘天借便,嶷云深处养神丹"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游历山水,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整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洞庭》是南宋著名诗人刘子澄的一首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歌大约创作于公元1179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国入侵,战乱频繁。
在创作这首诗时,刘子澄刚结束被贬谪的生活,重新回到朝堂。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洞庭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佳作。
同时,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然而,随着这些将领的被陷害致死,南宋的局势日益紧张。刘子澄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感慨万分,将他的忧虑和期望寄托在这首诗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