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源
乱崖悬怪木,地胜绝纤尘。
曾有升仙者,宁无避世人。
湍流因过雨,啼鸟但如春。
谁种桃千树,荒碑记不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险峻的山崖上悬挂着奇特的树木,这地方如此之美,几乎没有一丝尘埃。
曾经有修炼成仙的人在此居住,这里难道就没有可以躲避世俗纷争的人吗?
急流的溪水因为大雨而变得汹涌,而啼鸣的鸟儿却仍然好像是在春天一样欢快。
是谁在这里种植了一千棵桃树呢?杂草丛生的石碑已经无法看清它的真相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乱崖:杂乱的悬崖峭壁。
2. 悬怪木:高挂在悬崖上的奇怪树木。
3. 地胜:地理环境优越。
4. 绝纤尘:完全不见任何微小的灰尘,形容地方极其干净。
5. 曾有升仙者:这里曾经有修炼成仙的人。
6. 宁无:难道没有。
7. 避世人:躲避世俗纷扰的人。
8. 湍流:水流急速的地方。
9. 过雨:下过雨。
10. 啼鸟:鸣叫的鸟儿。
11. 但如春:只像春天一样温暖美好。
12. 谁种桃千树:是谁栽种了这么多的桃树。
13. 荒碑:残破的石碑。
14. 记不真:记载的事情已经不太清楚。
去完善
赏析
《小桃源》是南宋诗人赵希迈创作的一首描述世外桃源景象的诗。此诗通过对荒山野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首联“乱崖悬怪木,地胜绝纤尘”,以奇特的自然景色开篇,描写了险峻的山崖、悬挂在悬崖上的奇形怪状的树木以及这片土地的优越性,突出了这里的超凡脱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曾有升仙者,宁无避世人”,运用典故,提到过去有人在此地修道成仙的故事。诗人用"升仙"的形象表明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该在这个美好的地方逃避现实的烦恼。
颈联“湍流因过雨,啼鸟但如春”,通过写湍急的溪流和鸣叫的小鸟,展示出此处生机勃勃的景象,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机活力。尽管有过雨之忧,但仍遮不住春天的气息,流露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心境。
尾联“谁种桃千树,荒碑记不真”,借桃树作为线索,揭示了这块净土并非想象中的超脱之地,而是一处有历史痕迹的地方。诗人以此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美好的愿望并不能掩盖现实的不幸。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现实反思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桃源》是宋代诗人赵希迈的一首田园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此时,北宋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然而,赵希迈却在诗中表达了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流露出对城市喧嚣的不满和对乡村生活的渴望。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希迈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官场腐败,他无法适应这个环境,逐渐对仕途产生了厌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学士得以进入仕途,但同时也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腐化。赵希迈在诗中对这种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他对廉洁政治的期许。此外,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迅速,为农民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赵希迈在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正是这个时代农村景象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