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翁巴陵之官
好去巴陵县,神仙屡此过。
但知存惠爱,自足感弦歌。
官况湘流碧,诗情楚岫多。
梅花送征棹,万里接阳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往美丽的巴陵县,此地常有神仙过往。
只要心中有爱心与关怀,便能感受到歌声般的美好。
官场上如湘水般清澈,诗意的情感如楚山那般丰富。
初春时节,梅花盛开,为远行的人儿送上祝福,迎接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
去完善
释义
巴陵:地名,现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湘流:湘江的水流。
楚岫:楚地的山峦,这里指湖南一带的山。
征棹:远行的船。
阳和:春天的阳光。
去完善
赏析
《送翁巴陵之官》是徐玑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巴陵县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首联“好去巴陵县,神仙屡此过”,祝愿友人去巴陵县任职如同神仙一样轻松自在,暗含着对友人前途的美好期许。
颔联“但知存惠爱,自足感弦歌”,意味着只要心中有仁爱,就可以通过诗歌表达出真挚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能力的高度信任。
颈联“官况湘流碧,诗情楚岫多”,描述了友人在巴陵县的任职生涯中,既有如湘江碧水般的清廉品质,又有像楚山众多诗篇一样的文学才华。
尾联“梅花送征棹,万里接阳和”,表达了诗人希望用梅花寄托友情,祝愿友人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与关爱。
全诗通过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展现出诗人深挚的友谊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翁巴陵之官》是南宋诗人徐玑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战争频发,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徐玑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写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中。
在徐玑创作这首诗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国的威胁,边疆战事频繁。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十分复杂,官僚腐败严重,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抗击外敌、改善民生的事业中。而徐玑的好友翁巴陵,便是其中之一。他被任命为官员,即将前往湖南岳阳(古称巴陵)任职。
为了表达对好友的敬意和祝福,徐玑写下了这首《送翁巴陵之官》。在这首诗中,他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好友的期望。希望翁巴陵能够为国家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