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
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
纵道菊花如昨日,要看汤饼作三朝。
千重岭海供横槊,一带风烟听采樵。
凭仗折冲如此好,不应东去更乘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陪伴小团队爬上山巅,和着江南曲调唱起荆楚民谣。尽管秋天里的菊花依旧盛开,如同昨天一样鲜艳,但也要看一看刚出生的婴儿,庆祝他们的第三个生日。登高望远,欣赏那千山万壑的海景,聆听采樵者归途中的歌声。他们这样出色的辅助防守,实在不应该被派去更远的地方乘坐马车啊。
去完善
释义
1. 山椒:指山巅、山顶。
2. 吴歌杂楚谣:吴歌和楚谣是古代江南地区的民歌,这里用来形容歌唱的多样性。
3. 纵道:即使这么说。
4. 菊花如昨日:暗指重阳节已过,菊花仍然盛开,形象地描述了秋天的景色。
5. 汤饼:一种用汤煮的面食,这里指的是庆祝冬至的节日食品。
6. 三朝:指冬至后的三天。
7. 岭海:指五岭以南的沿海地区,这里是指南宋抗金的前线地区。
8. 横槊:指在马上横持长矛,形容将士驰骋疆场,英勇杀敌。
9. 一带风烟听采樵:描述了一片美丽的自然风景,风烟之中,采樵的人们悠然自得。
10. 折冲:指用武力或谋略使敌人屈服,这里指抗击金兵。
11. 不应东去更乘轺:意为不应该再向东边逃跑,而应该勇敢抵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林光朝以登临越王台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对百姓的关切之情。首联写诗人陪同政府官员们来到越王台,周围的山岭间回荡着吴歌楚谣,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颔联通过描绘菊花的盛开和汤饼的热闹,表达了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寄托了对民生富饶的期盼。颈联则通过描述岭海的壮观和风烟的美丽,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赞美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尾联则呼吁朝廷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加强国防,无需再派遣使者前往他国。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林光朝的作品。它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
这个时期,林光朝正处于他的人生黄金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历任多个官职,如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陆游、杨万里等著名诗人交情甚好。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孝宗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家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国土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国内的贫富差距加剧,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光朝写下了这首《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他以越王台的风光为背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期望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