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一位像伯乐一样的老师发现我,不像凤凰展翅般不敢飞翔。虽然没有取得金马门的荣誉,但我仍然努力地发出我的声音。无论早晚,我都会像骏马一样勇敢地前行,在蓝天白云间如鸾鸟般振翅高鸣。
去完善
释义
1. 曾经:这里指过去曾被
2.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3. 识:识别
4. 长鸣:指马的叫声
5. 不似龙行不敢行:指马在道路上行走时,像龙一样威风
6. 金埒:是指豪华的马厩
7. 未登:指没有被饲养
8. 若是:如果这样
9. 早晚:时间早晚
10. 飞黄:一种黄色的骏马
11. 引:引导
12. 同皂:一起劳作的同伴
13. 碧云天上:形容天空湛蓝如洗
14. 鸾鸣:鸾鸟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咏马》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一首描绘马的诗词。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马的形象刻画,表达了人们对良马的渴望和追求。诗中的“曾经伯乐识长鸣”,表明了良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赏识,这里的“伯乐”比喻有眼光、有品味的人。而“不似龙行不敢行”则强调了良马的神骏与不凡。接着的“金埒未登嘶若是”描述了良马在未被发掘前仍然保持自己的品质,“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则以天空的飞黄鸾鸟作为比喻,赞美了良马的高贵气质与优美姿态。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良马的志气与骄傲,同时也揭示了人才需要被挖掘、认可的道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马》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朝,具体年代不详。这个时期正是唐朝中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阶级逐渐腐化,农民起义频发,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韩琮,唐代文学家,曾任御史、员外郎等职。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擅长写咏物诗。据史书记载,韩琮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曾因直言敢谏而触怒当权者。在创作《咏马》时,他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遇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咏马》中,韩琮通过对马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忠诚、对社会担当的坚定信念。他认为马具有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象征着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同时,他也通过马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贪腐无能、祸国殃民的官僚的谴责。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充分展示了韩琮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