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渔父
借问钓鱼者,持竿多少年。
眼明汀岛畔,头白子孙前。
櫂入花时浪,灯留雨夜船。
越江深见底,谁识此心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这位钓鱼人,您已经握竿钓鱼多少年了?
他的眼神敏锐地盯着河边的沙洲和岛屿,然而他的头发已然发白,围绕着他的都是孙辈们。
他乘着小舟来到美丽的花海,撑着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独坐船上。
当河水深不可测的时候,有谁了解他坚定的内心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越江渔父》:古乐府题,为任翻所创。
2. 借问:请问。
3. 持竿:执竿,这里指垂钓。
4. 多少年:形容时间之久。
5. 眼明:眼睛明亮,表示精神矍铄。
6. 汀岛:水中小洲。
7. 头白: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8. 子孙前:在子孙面前。
9. 櫂:小舟。
10. 花时:花开时节。
11. 浪:波涛。
12. 灯:灯火。
13. 雨夜:雨中夜晚。
14. 越江:浙江一带的江河。
15. 深见底:江水深邃清澈可见底。
16. 此心坚: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赏析
《越江渔父》是一首描绘渔夫生活、表现渔民心境的诗歌。首联“借问钓鱼者,持竿多少年”以对话的形式开篇,询问了渔夫持竿钓鱼的年头,展现出渔夫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颔联“眼明汀岛畔,头白子孙前”则以形象的描述展现了渔夫捕鱼时的场景以及其子孙满堂的幸福景象;颈联“櫂入花时浪,灯留雨夜船”则进一步揭示了渔夫在美好时光中航行,以及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渔船与灯光依然相伴的情景;尾联“越江深见底,谁识此心坚”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表达了对渔夫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暗喻了诗人的才情不被世人所认识,只能独自坚持的信念。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渔夫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示了他们乐观坚韧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江渔父》是唐朝诗人任翻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士人阶层的兴起,文人墨客们对田园生活、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愈发浓烈。这促使他们开始寄情于自然,在诗篇中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渴望。任翻的这首诗正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恬淡生活的热爱。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们普遍感到悲观与忧虑。这也使得诗人更向往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试图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综上所述,《越江渔父》这首诗歌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共同情感的表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