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王太妃挽歌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余。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伤的黄鹤已飞走,椒花的清香仍回荡。尘埃凝集在邻家镜上,蛛网交织着门扉。银烛熄灭,夜风袭来,明珠失去光辉,夜色渐浓。另有一条通往南陵的路,那是一片幽静之地,绿树成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王太妃: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皇后,她是江王的女儿。
2. 黄鹤:指唐朝著名文人杜审言。
3. 椒花清颂:指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
4. 邻镜:指唐代宫廷诗人张籍的作品。
5. 网结和扉鱼: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6. 银消风烛尽: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7. 珠灭夜轮虚:比喻人的死亡。
8. 南陵路:这里指的是唐代著名的南陵古道。
9. 幽丛临叶疏:描述了江王太妃墓地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江王太妃挽歌》赏析:
首联“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余”,以黄鹤、椒花分别象征逝者的尊贵与圣洁,用悲歌与清颂来强调其辞世的悲痛和对生前的赞美。这一联笔力雄健,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颔联“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丧礼的场景。“埃凝”意味着尘埃落定,暗示丧礼已经结束;“邻镜”寓意逝者生前的生活片段仍然浮现在人们心中。“网结”则借用了古代丧葬仪式中的遗物处理方式,将渔网编织的丧旗悬挂在墓门旁,以示悼念。
颈联“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用银消、珠灭来形容逝者离世后的一切繁华归于沉寂。风烛残年,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夜轮虚幻,失去光彩,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尾联“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此联寓意逝者虽已离去,但留下的精神遗产仍指引着后人前行。诗句中的“南陵路”隐含着道德和精神传承的意义,“幽丛临叶疏”则是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发扬先人的光辉品质。
整体而言,本诗通过对丧礼场景的描绘以及对逝者哀思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人物的敬重与怀念。同时,通过对生命终结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多层次探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王太妃挽歌》是初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上官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659年前后,即唐朝初年。这一时期,上官仪正担任皇帝的侍从文官,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此时期创作了许多赞美皇亲国戚和朝廷权贵的作品。
在《江王太妃挽歌》中,上官仪表达了对已故的江王太妃的哀悼之情。他在诗中写道:“昔将玉玺授轩辕,今披衮衣陪地府。”这两句诗形容了太妃生前地位显赫,如今已离世而去,令人惋惜。
此外,在诗中还提到了太妃生前的功德,如“凤池留砚宠独叨,鸡树倚榜名应著”,这是对太妃生前的赞誉。而诗的最后两句“白日碣石馆,秋风西陵墓”则描绘了太妃长眠的陵墓所在之地,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