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长公主挽歌
湘渚韬灵迹,娥台静瑞音。凤逐清箫远,鸾随幽镜沉。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江岸边隐藏着智慧的痕迹,美丽女子的舞台静静地散发着祥瑞之音。凤凰追逐着悠扬的萧声远去,鸾鸟伴随着幽深的镜子悄然无声。
晶莹的霜露落在华美的芙蓉花瓣上,冷风吹过,银色的烛光显得有些黯淡。在平阳寂寞的宅子里,月光冷冷地照进深邃的洞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湘渚:湘江中的小洲。这里指高密长公主安息的地方。
2. 韬灵迹:隐藏神灵痕迹,暗指逝者已逝,神灵已离。
3. 娥台:嫦娥居住之处,此处借指高密长公主的墓地。
4. 凤:凤凰,象征高贵。
5. 清箫:清幽的箫声。
6. 鸾:鸾鸟,也是象征高贵的神鸟。
7. 幽镜:指古墓里的镜子,也可理解为古人的灵魂栖息地。
8. 霜处:指秋天。
9. 华芙:盛开的芙蓉花。
10. 银烛:明亮的烛光。
11. 平阳宅:汉代皇后的居住地。
12. 洞房:新娘的房间,这里代指死者安眠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高密长公主挽歌》是唐代诗人上官仪悼念亡故的姊妹高密长公主的作品。诗句通过描绘生前的繁荣景象与死后的寂寞冷落,展现了生命无常的主题。
首联“湘渚韬灵迹,娥台静瑞音”意味着高密长公主的离世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令世间失去了一位高贵典雅的人物。她的逝去使得人们再也听不到她曾经响亮的名声,就如同水边的芙蓉凋零,月亮隐去光辉一般令人惋惜。
颔联“凤逐清箫远,鸾随幽镜沉”描述了公主的生离死别。凤凰般的亲友远离,只留下鸾鸟陪伴着孤独的她。这不仅表现了生命的脆弱,还体现了死亡所带来的巨大哀伤。
颈联“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传达了生命走向终结的过程。冬天的严寒使花草凋零,如同公主的生命在岁月的摧残下慢慢消逝;烛火随风摇曳,象征着生命的光亮逐渐暗淡,直至完全熄灭。
尾联“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表达了公主离世后留下的空虚与寂寥。昔日辉煌的住宅已变得冷清寂静,仿佛月亮也受到了影响,变得更加寒冷。这句诗寓意着死亡使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温度,只剩下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高密长公主逝世的哀痛之情。同时,通过对生命无常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所共有的无奈与感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密长公主挽歌》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上官仪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为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这一年,上官仪年仅二十六岁,正身处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书等文书工作,因才华横溢、书法出众,得到了皇帝和宫中的高度评价。
此时的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后的繁荣时期,国泰民安,国家强大。然而皇室内部却暗流涌动,皇位争夺日益激烈。皇后武则天与皇太子李忠之间展开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最终,武则天成功击败了李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场宫廷斗争也对上官仪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高密长公主离世之际,上官仪写下了这首《高密长公主挽歌》,表达了对这位尊贵女性的哀悼之情。诗中描绘了长公主一生荣华富贵的生活,以及她离世后留给人们的哀思。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上官仪在当时宫廷复杂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