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山池宴集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行程抵达平津地区,宾馆后方陈列着精美的垫子。大家相互认识开始轻松的交流欣赏,在美丽的座位上共同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周围是密集的树木和烟雾般的水汽,池塘里新长出的荷花正绽放。雨后彩虹映照在傍晚的桥上,花朵凋落正如凤凰台的春天。翠绿的簪子低垂在舞蹈的席位上,杏花的香气弥漫在歌声中。可惜刚刚喝完酒就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鸟儿已经在归巢的路上了。
去完善
释义
1. 平津:这里指汉代的平津侯公孫弘,他在《昭君出塞图》中劝谏汉元帝不要隐瞒真相,因此“抵平津”在此借代指代好友聚会的事情。
2. 安德山池:位于浙江绍兴,是宴会举行的地方。
3. 缔交:结交之意。
4. 筵(yán):酒席。
5. 密树风烟积:描述宴会现场的树木茂盛,烟雾弥漫,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6. 回塘:曲折的池塘。
7. 荷芰(jì):荷花与菱叶。
8. 雨霁:雨后初晴。
9. 虹桥:似彩虹般的桥,这里比喻桥梁的美丽。
10. 凤台:象征华丽的楼阁。
11. 翠钗:翡翠制作的头饰,此处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
12. 文杏:一种木料,可用以制作乐器。
13. 散歌尘:歌声渐远,尘土飞扬。
14. 流觞:古人于水滨设宴,酒杯顺流而下,停杯处的人便要饮酒赋诗。
15. 夕鸟已城闉: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意味着宴会结束,众人各奔东西。
去完善
赏析
《安德山池宴集》描绘了诗人在安德山池举行的宴会场景。全诗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宴会场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欢乐时光的珍视。首联“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描绘了宴会的地点和环境;颔联“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点明了宴会的主要目的——增进友谊和共度美好时光;颈联“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和“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分别描绘了宴会所在地的美丽风光和自然环境;尾联“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进一步表现了宴会的欢快氛围。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乐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安德山池宴集》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上官仪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古诗创作于贞观末期(公元65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创作此诗时,上官仪正值壮年,他在朝廷任职多年,历任御史台、秘书省等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然而,随着太子李治的即位,上官仪逐渐成为皇帝的宠臣,这使他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之中。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聚会唱和,切磋才艺。上官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了安德山池的宴集活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描绘山池美景和宴集盛况,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快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