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洞庭

标题包含
洞庭
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 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 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面广阔如千重明镜,秀丽的眉毛犹如山水画般横亘。 湖水深邃处,隐藏着龙的气息;山脉寂静,行人稀少。 仿佛与仙人约定在此相聚,完全没有了尘世之情。 鸟儿啼鸣、猿猴呼唤的声音渐渐消失,只剩下那悠扬的音乐余音绕梁。
去完善
释义
《洞庭》是唐代诗人李焘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的诗歌。下面是每句诗的词句注释: 1. 镜面千顷阔: 镜面形容湖面如镜子般平静, 千顷指广阔的水域。 2. 修眉一带横: 修眉是指远处青翠的山峦, 一带横则是描述其横跨在水面上。 3. 湖深有龙蛰: 龙蛰指的是传说中生活在水底的龙。 4. 山静少人行: 山静是说山中幽静,少人行表示游人稀少。 5. 似与真仙约: 真仙指的是仙人,这句表达出诗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6. 都无世俗情: 都表示完全,世俗情指世间俗事情感。这句表达出作者在此地仿佛超脱尘世纷扰的情感。 7. 鸟啼猿叫歇: 鸟啼猿叫描述自然界的和谐之声,歇表示停止。 8. 轩乐有余声: 轩乐指的是在亭台楼阁中赏景时的欢愉,余声则表示这些声音仍在回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洞庭”,描绘了诗人眼中浩渺的洞庭湖景。起句“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形象地描述了湖面宽广如镜,洞庭湖沿山脉一带延伸,宛如美女修长的眉毛。接下来的诗句“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则强调了洞庭湖的神秘和幽深,以及周边山色的宁静。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通过想象与神仙相约的场景,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否定和对纯洁自然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表达了在鸟语猿啼的自然和谐之中,诗人的喜悦之情久久回荡。整首诗以湖光山色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焘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4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国力强盛,但同时也出现了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 李焘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有着深深的忧虑。他在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统治者却对此视而不见,只顾享乐。这种现实让李焘深感痛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洞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个时期国家虽然强盛,但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李焘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