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
金山何处好,四顾不相连。
窗迥前无地,波澄下有天。
堂留三楚客,门泊五湖船。
暝色关诗思,江笼两岸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美好地点的故事。从金山的四个方向看去,都不能与其他地方相连。窗户宽敞明亮,让人眼前一亮;波光粼粼的水面下似乎隐藏着另一个世界。这座房子里住着来自三楚的客人,门前停泊着五湖的船只。夜幕降临,四周弥漫着烟雾,仿佛在诉说着诗歌的魅力。
去完善
释义
《登金山》:李焘所作的一首描写金山的五言诗。
1. 金山: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座著名旅游胜地,为江南佛教禅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浮玉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故名金山。
2. 四顾不相连:形容金山四面环水,独立于江水中的景象。
3. 窗迥前无地:指站在金山上向远处望去,只见水面广阔无边。迥:遥远;无地:没有陆地。
4. 波澄下有天:描述江水清澈平静,透过水面可以看见水下的天空。澄:清澈。
5. 三楚客:泛指来自楚国地区的游客。三楚:原指战国时楚国的三个地域,此处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
6. 五湖船:泛指往来于五湖之间的船只。五湖:古代指太湖附近的五个湖泊,包括今江苏的太湖、高邮湖、洞庭湖等,此处泛指长江流域的水道。
7. 暝色关诗思:描述暮色渐浓,激发了诗人创作诗情。暝色:夜色。关诗思:引发了写诗的灵感。
8. 江笼两岸烟:描绘江水如同轻纱笼罩着两岸的景物,呈现出朦胧的美感。笼:笼罩。
去完善
赏析
《登金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金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在此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联“金山何处好,四顾不相连”是诗人对金山景色的总体评价,以设问的语气道出了金山的奇特之美,四顾之间山峰起伏,景色错落有致。
颔联“窗迥前无地,波澄下有天”,进一步具体描绘了金山之景,写出了金山之高,窗前已是空无一物,唯有清澈的水波映照出蓝天。两句相映成趣,凸显了金山静谧而深远的景象。
颈联“堂留三楚客,门泊五湖船”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古典故事,展示了金山热闹而繁华的景象。“三楚客”和“五湖船”分别借指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船只,表现了游人如织、船舶云集的热闹场景。
尾联“暝色关诗思,江笼两岸烟”,暮色四合,烟雾笼罩着江面,也激发了诗人的诗情画意,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金山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金山》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李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5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分裂割据,战争频繁。
李焘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的家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地位,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许多高层人物。然而,这个时期的北宋政权并不稳定,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国家形势十分严峻。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李焘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是继续追求功名,还是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首诗中,李焘通过对金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待。金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也是当时北宋与南唐交界之处。站在金山之上,诗人感受到了国家的分裂和人民的不幸,同时也对国家的统一充满了期待。他用“江风吹落木”来形容国家的动荡不安,用“海门潮欲来”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