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皇妃墓
谁道皇妃去不还,描眉翠黛宛容颜。画图举目应难尽,绝顶晴明正可扳。缥缈海云天地外,依稀霄汉丈寻间。俯看支派银河绕,万象文成玉笋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知道皇妃已经离开不回来了,她画的眉毛和眼黛依旧如故。放眼望去,画中的景象难以穷尽,那绝美的风景正好可以攀登。缥缈的海云仿佛在天地之间,天上的星星似乎近在咫尺。从高处往下看,银河像一条支流环绕着大地,所有的景象都像是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美丽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谒: 拜见;
2. 皇妃: 皇帝的妃子;
3. 去不还: 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4. 描眉翠黛: 形容女子的眉毛美如翠黛;
5. 宛: 仿佛, 好像;
6. 容颜: 人的面容与肤色;
7. 画图: 描绘或绘制的人物、景色等;
8. 举目: 抬眼看;
9. 应难尽: 应该难以完全表达出来;
10. 绝顶: 山的最高处;
11. 晴明: 晴朗明亮;
12. 正可扳: 正好可以爬上去;
13.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14. 海云: 指天空中云彩变化多端;
15. 天外: 天际之外的地方;
16. 依稀: 朦胧不清地, 不很分明地;
17. 霄汉: 云霄与天河的并称;
18. 丈寻: 一丈一寻, 泛指很高的距离;
19. 俯看: 低头向下看;
20. 支派: 分支;
21. 银河: 天空中由群星构成的带状区域, 很像一条流经天空的河流;
22. 万象文: 万象更新, 气象万千;
23. 玉笋班: 比喻仕宦显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焘游历皇妃墓时所作。首先,“谁道皇妃去不还”提出了一个疑问,暗示皇妃已经离世,但又以描绘皇妃墓的容貌、画图以及周围的景色表现出皇妃虽然离去,但其身影似乎还留在这个世界。接着“画图举目应难尽”表达了作者在皇妃墓前欣赏画作时的感慨,说眼前的画作难以完全表达出皇妃的美。然后,“绝顶晴明正可扳”则是描述了在晴朗的天空下,攀登高峰的过程。
接下来的三句,“缥缈海云天地外,依稀霄汉丈寻间”,将视野从地面转向天空,用广阔的天地来衬托出皇妃的高洁。最后两句,“俯看支派银河绕,万象文成玉笋班”,则是对皇妃一生的总结,也是对皇妃美丽和才华的赞美。整首诗,从实到虚,由低到高,逐步展现了皇妃的形象与气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皇妃墓》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焘所创作的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据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国的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家陷入战乱之中。而李焘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他一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奋斗,曾担任过尚书省左司郎中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李焘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曾因为上疏反对秦桧的主和而被罢官,之后又因高宗皇帝的赏识而重新受到重用。他在任期间,曾多次上疏陈述国家的弊病,主张改革,但都未能得到实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焘写下了这首《谒皇妃墓》。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充分体现了李焘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