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公洞
隋邦危乱谁得免,虚鉴真人愿独行。
道骨仙风今可想,幽栖岩洞及高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隋朝动荡的岁月里,谁能幸免于难?那些隐居的高人们希望能独自前行。他们有着超凡脱俗的风骨,现如今仍为人所称颂;他们的住处往往是远离尘嚣的山洞或险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岑公洞:指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景点“湘西三洞”之一。
2. 隋邦:隋朝的国家。这里指代当时中国的地方。
3. 危乱:危险与混乱的状况。
4. 虚鉴:虚假的见证或案例。这里形容假装成仙人。
5. 真人:道教中对有道之士的尊称。
6. 独行:独自行走,这里是比喻孤身一人的状态。
7. 道骨仙风:形容有道家气质的风度或气息。
8. 可想:可以想象或理解。
9. 幽栖:在幽静的地方居住。
10. 岩洞:山洞,这里指的是在山洞中居住。
11. 高明:高度明智的境地,也可以理解为高明的智慧。
去完善
赏析
《岑公洞》是唐代诗人李焘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隋朝时期国家危乱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虚鉴真人的敬仰之情。“隋邦危乱谁得免”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虚鉴真人,则是一位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勇敢前行的道家高人。
诗中的“虚鉴真人愿独行”,意味着在国家的危难之中,只有像虚鉴真人这样的高尚之士,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坚守自己的信仰。这种精神,正是道家所崇尚的“道骨仙风”的体现。
“道骨仙风今可想,幽栖岩洞及高明”,这两句诗句,通过赞美虚鉴真人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强调了道家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虚鉴真人在深山岩洞中的隐居生活与那些身处高位却无作为的人进行了对比,从而凸显了虚鉴真人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岑公洞》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李焘之手,创作于公元1161年前后。在这一年里,南宋政权正面临着北方金国南侵的危机。李焘作为南宋文人,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以此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关切。
李焘是南宋著名的文人,他博学多才,精通史学、文学和理学。然而在他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外有金国压迫,内有农民起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李焘对此深感痛心,他曾多次上疏皇帝,谏言改革朝政,但未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在这段时间里,李焘的人生际遇充满了坎坷。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国家大事,为民生疾苦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岑公洞》这首诗中,李焘通过对岑公洞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古人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岑公洞》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诗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