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相院水月亭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
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朅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
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中的月亮无法触摸,但它在湖面汇聚成亭台楼阁。
天空的光线穿过云层照亮了虚空,夜空中繁星点点倒映在水中。
这个冬天的景象与以往不同,只有破碎的冰块和枯萎的浮萍。
我的心就像这水面,明亮清澈,但又无法捉摸。我本来一无所有,无需铭记任何事物。
去完善
释义
1. 信相院:位于浙江杭州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
2. 水月亭:位于信相院内的一个亭子,得名于其临近水面,并可欣赏到月亮倒映在水中的美景。
3. 可取:可以拿到、取得。这里指不可触摸或带走。
4. 收揽:收拢、聚集。
5. 结成:构建、建成。
6. 天光:天空的光线。
7. 沉沉:形容光线暗淡。
8. 虚白:虚空、空白,这里形容月光照射下的水面。
9. 夜色:夜晚的景象。
10. 耿耿:明亮的样子。
11. 含空青:青色充满整个空间,这里形容夜空中明亮的星星。
12. 朅来:后来、至今。
13. 穷冬:寒冬、深冬。
14. 所见异:看到的景象与以往不同。
15. 但有:只有、仅仅。
16. 破块:碎裂的冰块。
17. 黏枯萍:粘附在枯萎的水草上。
18. 吾心:我的心。
19. 皎洁:明亮洁白,这里形容作者的心境。
20. 本自:原本、本来。
21. 无物:没有东西、不存在。
22. 谁当铭:谁能为我作铭文。
去完善
赏析
《信相院水月亭》是南宋诗人李焘的一首描绘水月亭景色和表达自身心境的诗作。首句“水中之月不可取”点明主题,随后通过“收揽结成湖上亭”写出构建水月亭的意图。接着两句“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运用拟人手法描述湖光的浮动和夜晚景象,营造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朅来穷冬所见异”至“惟有破块黏枯萍”描绘了冬天枯败的景象,对比夏天景色的繁茂。最后两句“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表达作者内心的清高与纯洁,寓意保持自我,无需外物评判。整首诗以景致抒发了诗人的境界和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信相院水月亭》是宋朝诗人李焘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年份已无从考究,但我们可以从诗人的作品和时代背景来判断,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大致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
其次,我们来谈谈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焘(1004-1058年),字仁甫,号锦江居士,四川成都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官职,致力于国家治理和地方建设,晚年因病辞官,回乡休养。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首《信相院水月亭》中,李焘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夜景,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宋代蜀地,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这一时期,苏轼、辛弃疾等一批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这个背景下,李焘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和政治担当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也受到了时代的熏陶和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