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鹄山
西山有佳人,惯踏山下路。
晨吟泽畔风,午睡岩前雨。
莫使儿辈觉,损我岩壑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西山的优美风景中有一位佳人,经常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
早晨在湖泊旁迎风吟咏,午后在山岩前聆听雨滴的声音。
不要让孩子们发现,破坏了这份宁静与雅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鹄山:四川仁寿县境内的一座山脉。
2. 西山:指四川省仁寿县境内的龙鹄山。
3. 佳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4. 踏:在古诗词中,“踏”字一般表示行走、踩踏的意思。
5. 山下行:在山间行走。
6. 晨吟:早晨的吟咏,这里指早起到山中吟诗。
7. 泽畔风:河边吹过的风。
8. 岩前雨:山岩前的雨滴。
9. 莫使:不要让。
10. 儿辈:指下一代人,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子侄或学生。
11. 觉:察觉、发现。
12. 损:破坏,减少。
13. 岩壑趣:指山间美景所带来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龙鹄山”为题,实则通过描绘山中佳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佳人清晨在泽畔迎风吟咏、午后于岩前避雨小憩的场景,塑造了一个潇洒自在的形象。
首句“西山有佳人”中的“佳人”既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自喻,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比喻高尚品德的人。诗人认为那些拥有高尚品质的人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都能展现出一种美的境界,这与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真挚的热爱息息相关。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佳人日常活动的描绘,赞美了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其中“晨吟泽畔风”和“午睡岩前雨”两句,分别展示了佳人沐浴在清风中吟咏和在山雨中暂歇的情景。这些场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远离和对大自然怀抱的敞开。
结尾两句“莫使儿辈觉,损我岩壑趣。”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与坚守。诗人表达出不愿意让凡俗之人破坏这美好景致的愿望,强调了这种生活情趣的价值和意义。整首诗在传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保持对生活热爱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鹄山》是南宋诗人李焘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移到了临安(今杭州)。在这种背景下,李焘作为一个文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的忧虑之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基调。
李焘生活在南宋中叶,虽然他的生平和具体事迹并不详实,但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这首《龙鹄山》以龙鹄山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