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门晚眺
烟笼竹树接沙洲,夕照横波海气浮。樵子唱回云影路,戍人吹动角声秋。僧归废寺钟尚寂,燕喜澄潭水不流。触目郊原多景象,迷离草屋起重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雾缭绕的竹林与河岸相接,夕阳的余晖在波浪上闪现出海的气泡。山间的樵夫歌唱着回家的路,远处的守兵吹起了秋天的号角。僧侣回到废弃的寺庙,钟声依然静谧无声;燕子欣喜地降落平静的湖水,水面不起波澜。放眼望去,城郊的原野景色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茅草屋逐渐变得繁复,高楼拔地而起。
去完善
释义
1. 烟笼:烟雾笼罩着。这里指远方的雾气弥漫在视野中。
2. 竹树:竹子和其他树木。这里主要指竹子。
3. 沙洲:江河中的岛屿或水中沙滩。这里可能是指诗人眼前的水域中的一个沙质小岛或沙滩。
4. 夕照:夕阳的余晖。这里指太阳即将落下的光线。
5. 横波:水平方向的波浪。这里可能形容海水涌动的状态。
6. 海气浮:海洋的气息弥漫在空中。这里指海风带来的湿气。
7. 樵子:砍柴的人。这里指从事砍伐工作的人们。
8. 唱回:唱着山歌回家。这里描述砍柴的人们劳作结束回家的情景。
9. 戍人:守卫边疆的人。这里可能指边防士兵。
10. 角声:古代军中吹角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边防士兵吹响号角报时的声音。
11. 秋:季节名,秋天的气息。这里描写秋天傍晚的景象。
12. 僧归废寺:僧侣回到荒废的寺庙。这里描述僧侣回寺庙休息的场景。
13. 钟尚寂:钟声依然沉寂。这里指寺庙里的钟声并未响起。
14. 燕喜:燕子欢喜地嬉戏。这里描述燕子的欢快场景。
15. 澄潭:清澈的水池。这里可能是指诗人眼前的湖泊或池塘。
16. 水不流:水面平静没有流动。这里描绘水面的静态画面。
17. 迷离:模糊不清。这里指远处的景物朦胧不清。
18. 草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这里指诗人眼前乡村的房屋建筑。
19. 起重楼:正在建设中的高楼。这里描绘乡村发展建设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镇北门晚眺》这首诗描绘了在镇北门外傍晚时分所看到的景色。诗人陈辉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层次的画面。
首联“烟笼竹树接沙洲,夕照横波海气浮。”诗人以朦胧的烟雾、青翠的竹树和沙洲作为背景,为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形成一道道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颔联“樵子唱回云影路,戍人吹动角声秋。”诗人在此联中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樵夫唱着山歌沿着云端的小路归来,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而戍楼上的号角声则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回忆,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颈联“僧归废寺钟尚寂,燕喜澄潭水不流。”诗人通过废寺的钟声和澄潭的水面,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废寺的钟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澄潭则代表着平静的心境。这两种元素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更加深邃。
尾联“触目郊原多景象,迷离草屋起重楼。”诗人通过对郊外景色的描述,表达了其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热爱。远处起伏的重楼和近处的草屋相互映照,给人一种恬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感受。
总之,陈辉的《镇北门晚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黄昏画卷。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传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镇北门晚眺》是南宋诗人陈辉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蒙古三国并立的特殊时期。南宋政权逐渐衰落,而北方的金国和新兴的蒙古势力则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政治实体。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辉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许多职务,如尚书省郎官、太常博士等。他的一生充满波折,见证了南宋政权的由盛转衰。他曾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也曾被贬谪到边陲地区。在边陲的岁月里,他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在《镇北门晚眺》这首诗中,陈辉通过对镇北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镇北门是当时边陲重镇的一座城门,诗人在晚眺时,看到城门周围的景象,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慨。他感叹战争的残酷,也渴望和平的到来。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南宋末年的边塞风光,更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