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龟山
独立龟峰最上头,倚风舒啸与谁俦。崖中曲岫苔痕破,岛外长空浪影浮。石冷云归山色暮,霜寒树老海天秋。清猿洞口声声叫,也学登高伴客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悬崖之巅,迎风高歌却无人相伴。石壁间蜿蜒曲折,绿苔滋生其间。岛屿外辽阔长空,波涛荡漾的海面上映出阵阵浪花。石头冰冷,飘过的云朵使山色变得暗淡;霜降时节,树木萧瑟,海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秋天的景象。山洞里的猿猴叫声回荡在耳畔,仿佛也在效仿人类一同登高赏景。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
2. 登:登山。
3. 龟山:即安徽舒城境内的龟山,因形似乌龟而得名。
4. 独立:单独站立。
5. 最上头:最高处。
6. 倚风:靠在风中。
7. 舒啸:舒畅地大声呼叫。
8. 与谁俦:和谁相比。
9. 崖中:山崖之中。
10. 曲岫:曲折的山峰。
11. 苔痕:青苔的痕迹。
12. 破:分开。
13. 岛外:岛屿之外。
14. 长空:广阔的天空。
15. 浪影:波浪的影子。
16. 浮:浮动。
17. 石冷:石头寒冷。
18. 云归:云朵回归。
19. 山色暮:山色暗淡。
20. 霜寒:霜降寒冷。
21. 树老:树木衰老。
22. 海天秋:海天一色的秋天景色。
23. 清猿:叫声清澈的猿猴。
24. 洞口:洞口附近。
25. 声声叫:一声声叫唤。
26. 也学:也模仿。
27. 登高:登上高处。
28. 伴客游:陪伴游客游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龟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表达了诗人在山峰之巅的孤独感,以及对风声呼啸的生动描绘。颔联通过描述悬崖和岛屿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颈联则通过对岩石、云朵、山脉、树木以及海天的细致观察,揭示了秋天的寒冷与萧瑟之感。尾联以清猿在洞口的叫声收尾,暗示了诗人的思绪并未因美景而平复,反而愈发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高抒怀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登龟山》是南宋诗人陈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这一天登上龟山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中期。当时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威胁之下,国家局势紧张。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陈辉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他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如愿进入仕途。后来,他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南宋的危局并未得到改善,这使他感到忧虑和痛心。
最后,关于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靖康之耻、岳飞抗金等。这些事件使南宋国势日益衰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背景下,陈辉以一首《九日登龟山》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