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菅林潭
溶溶潭水碧无垠,两岸苍烟锁白蘋。山影远涵波色翠,云光斜映浪花新。一肩行李临流客,半棹歌声唤渡人。欲向前村暂栖息,酒帘风起绿杨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湖水无边无际,两岸的烟雾缭绕着白色的水苹。远处的山峰倒映在水中,呈现出青翠的颜色,云彩的影子在浪花上投下新的光芒。一个背着行李的旅者来到了河边,唱着歌谣召唤摆渡的人。想要在前面的村庄暂时休息,酒旗在绿杨渡口随风飘扬。
去完善
释义
1. 溶溶:形容水流宽广而平静的样子。
2. 无垠:没有边际,形容水域广阔。
3. 苍烟:青色的烟雾,这里指弥漫在水边的雾气。
4.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白萍”。
5. 山影:山的倒影。
6. 涵:包含,这里指水中倒映出山影。
7. 波色翠:指波光粼粼的翠绿色水面。
8. 云光:云彩的光泽,这里指阳光照射在云彩上反射出的光线。
9. 半棹歌声:半桨划行的声音。棹,船桨。
10. 唤渡人:招呼行人过河的人。
11. 前村:前面的村庄。
12. 酒帘:酒旗,指酒店悬挂的招揽顾客的旗帜。
13. 绿杨津:长满绿杨的小渡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水、云烟、波光和人物融为一体,展现了春天乡野的美景。首联写潭水的清澈与两岸的景色,以“苍烟”和“白蘋”展现季节特征;颔联进一步扩展视野,描写了远处山影和近处云光的相互映衬,表现出波色的变换和新颖;颈联则以旅客的身份进入画面,既增添了动感,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视角;尾联则通过对前村、酒帘和绿杨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美景中寻找休憩之所的愿望。全诗情感抒发适度,意境幽深,呈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田园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菅林潭》是南宋诗人陈辉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1279年间。这个时期,南宋与金朝对峙,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然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的理想之地。
其次,关于诗人陈辉的人生际遇。陈辉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尚书左仆射等职。他在南宋政权建立初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治理献策献力。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巩固,他逐渐失去信任,最终被排挤至地方任职。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诗篇。
最后,关于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山水诗作为南宋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陈辉的这首《渡菅林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