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依仁道中

标题包含
依仁道中
踽踽行来望翠微,晚风吹度拂征衣。檨林斜影迷樵径,竹坞繁阴引钓矶。路转纡回溪鸟散,山横黯淡野人归。乡村扰扰何时靖,万马频嘶未解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缓慢前行欣赏翠绿的美景,傍晚的微风轻拂过我的战衣。芒果树林里光影斑驳使人迷路,竹林下的阴影处隐藏着钓鱼的石矶。山路曲折小溪旁的鸟儿四散,远山暗淡田间的人们归家。乡村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千军万马嘶鸣声不断还没有解除包围。
去完善
释义
《依仁道中》是明代诗人陈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踽踽行来:踽踽,独行无侣的样子。踽踽行来,指一个人孤独地行走。 2. 翠微:翠微峰,泛指青山。这里是指诗人行走的地方风景优美。 3. 拂征衣:拂,轻轻掠过;征衣,出征将士的战袍。这里形容风吹过战士的衣裳。 4. 檨林:檨,即芒果树。檨林,指的是芒果树林。 5. 斜影:斜影指斜照在地面上的树影。 6. 樵径:樵夫砍柴的小路。 7. 竹坞:竹林深处。 8. 繁阴:繁茂的树荫。 9. 引钓矶:引导钓鱼的人登上石滩。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0. 路转纡回:道路曲折蜿蜒。 11. 溪鸟散:溪水边的鸟儿分散飞离。 12. 山横黯淡:山色暗淡。 13. 野人归:野人,乡村百姓;归,回家。这里是说乡村百姓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家。 14. 乡村扰扰: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15. 何时靖:靖,安静。何时靖,意指何时能恢复平静。 16. 万马频嘶未解围:万马,众多的马匹;频嘶,频繁嘶鸣;未解围,未能解除困境。这句是说战马频繁嘶鸣,战斗还没有结束。
去完善
赏析
《依仁道中》是南宋诗人陈辉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翠微、晚风、檨林、竹坞、山路、溪流、山野等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在仁道中行走时所见的乡村美景。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战争给乡村带来的困扰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的关切之情。 首联“踽踽行来望翠微,晚风吹度拂征衣”,描述了诗人在乡间小道上踽踽独行,望着远处的美景,感受着晚风的吹拂。这里的“翠微”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翠绿的美景,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而“晚风”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 颔联“檨林斜影迷樵径,竹坞繁阴引钓矶”,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行走过程中所见的乡村风光。“檨林斜影迷樵径”描绘了夕阳下的檨树林在斜影下若隐若现,为砍柴的小径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竹坞繁阴引钓矶”则表现了竹林中的阴凉环境,吸引了垂钓者在岸边垂钓,展现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 颈联“路转纡回溪鸟散,山横黯淡野人归”,描绘了山路曲折蜿蜒,溪水边的鸟儿在诗人的脚步声中惊起四散;远处的山峰在暮色中显得黯淡无光,而田野间的农人也在这时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踏上归途。这两句既展现了乡村自然风光的美好,又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 尾联“乡村扰扰何时靖,万马频嘶未解围”,揭示了诗人在欣赏美丽风景时的忧虑。乡村的喧嚣与混乱何时才能平息?战争的硝烟仍在乡村上空弥漫,使得农民无法过上安宁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一问,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体来看,《依仁道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首诗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值得一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依仁道中》是南宋诗人陈辉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0年,当时南宋与金国战争频发,而诗人在这一年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负责草拟国家军政文件。 诗人陈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中进士,任江西安抚使、工部侍郎等职。在这个时期,诗人经历了南宋与金国的战火纷飞,亲眼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激发了他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责任感。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个诗人。作为官员,他要为国家献策献力;作为诗人,他要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辉写下了这首《依仁道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