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渡
斜帆临野渡,水涨海涯东。草色连长岸,岚烟聚短篷。山山春雨霁,树树夕阳红。欲向津头问,桃源路可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田野的小渡口,我驾着倾斜的船帆缓缓靠近。东边的大海已经涨潮,一望无际的海浪翻涌。青青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岸边,远处的山巅上升起了薄薄的雾气,笼罩在小舟上。
春天的细雨滋润了群山,洗净了山林;太阳西下时,每棵树都披上了金色的光芒。我想去渡口问问路,是否有通往桃花源的路可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港渡:地名,位于中国某地的一处渡口。
2. 斜帆:倾斜的船帆。
3. 临野渡:指船只靠近渡口。
4. 水涨海涯东:指海水涨潮时,岸边陆地被淹没的情况。
5. 草色:绿色的草。
6. 连长岸:形容草儿连接着长岸的景象。
7. 岚烟:山间的雾气。
8. 聚短篷:指雾气凝聚在小型船上。
9. 山山春雨霁:每座山都在春雨过后显得清新明亮。
10. 树树夕阳红:每棵树都在夕阳下映照出红色的光晕。
11. 欲向津头问:想要询问渡口的人。
12. 桃源路:指通往桃花源的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渡口的风光。首先,“斜帆临野渡”一句,表达了船帆靠近渡口的过程,“斜”字形象地描述了帆的角度,给人以动态的感觉。接下来,“水涨海涯东”写的是海水涨潮时岸边的情况,突出了海水的涨落变化。
然后,诗人在“草色连长岸,岚烟聚短篷”中进一步描绘了渡口的环境。绿草和雾气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接下来的“山山春雨霁,树树夕阳红”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世界。春雨过后的青山、夕阳映照下的绿树,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欲向津头问,桃源路可通”中,诗人表达了要询问渡口信息的心情,并隐含了对桃花源的美好向往。整首诗的意象与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港渡》是唐代诗人陈辉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渡口风光及水上舟楫的繁忙景象。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这一时期,唐朝进入盛世,经济、文化和艺术空前繁荣。陈辉身为一名文人墨客,游历各地,以诗歌抒发胸怀。在游览江南一带时,他来到了繁华的东港渡口,目睹水运贸易的热闹场景,感慨万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描绘壮丽景色的诗篇。
在东港渡口所在的江浙地区,当时的水运交通和商品交易非常活跃。长江、大运河等水系贯穿南北,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各种船只往来如梭,运输着各地的物产和人民。诗人陈辉在这首诗中以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这一盛况,表达了他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