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送蔡元长)
溪堂欢燕。惯捧玻璃盏。今日祖西城,更忍把、一杯重劝。别离情味,自古不堪秋。催泪雨,湿西风,肠共危弦断。
夕阳去路,五马旌旗乱。便是古都春,应醉恋、曲江池馆。须知别后,叠翠汶上楼阁倚阑情,青嶂晚,碧云深,日近长安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堂欢快宴饮。经常捧着玻璃杯。今天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更要忍住重重地喝一杯。离别的情感,自古以来都难以承受秋天的萧瑟。泪水如同秋雨,湿润了西风,心情同这颤抖的琴弦一起断裂。
夕阳西下,回去的路上,队伍混乱如五马奔腾。那是古代的都城啊,应该沉迷于曲江池馆。要知道离别之后,依靠在翠色山峰上的楼阁里,心情沉重。傍晚的山峰、远方的碧云,时间过得飞快,但长安仍遥不可及。

去完善
释义
1. 溪堂: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处所。
2. 玻璃盏:古代一种精美的酒杯,此处用来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3. 祖西城:古地名,今四川宜宾一带。
4. 五马:古代地方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之一,这里借指蔡元长的身份地位。
5. 古都春:指古代都城的春天景象。
6. 曲江池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处著名园林,这里借指繁华的都市景象。
7. 叠翠汶上:形容美丽的山水景色。
8. 青嶂:青山,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
9. 日近长安远:比喻离家乡越来越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诗人李元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与朋友蔡元长告别的场景与情感。上阕从离别宴会写起,用“捧玻璃盏”这一动作表现出二人深厚的友情;下阕以送别画面和遥想友人抵达后的情景为线索,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同时,通过对夕阳下的道路的描述,展现出朋友离去时的背影,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令人感动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蓦山溪·送蔡元长》是南宋词人李元膺所作。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大约公元1165年至1173年之间。此时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和平时期,但由于双方关系复杂,战乱仍然频繁。
李元膺在年轻时曾任职太学,后弃文从戎,投身抗金事业。在乾道年间,他因不满朝廷对金国的妥协政策,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蔡元长相互扶持,共度时局艰难。
词中描述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既渴望报国,又无法忍受朝廷的腐朽无能,从而陷入深深的无奈与感伤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