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 其二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
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条河川汇集了三条溪流,无数的峰峦围绕着四周的城市。鲜花盛开接连不断,就像梅花一样持久;鸟儿在春天的山谷中鸣叫,叫声和身影都难以捕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汀州:即今福建省长汀县,地处闽赣交界之处。
2. 一川:指一条河流。此处可能是指汀江。
3. 三溪:指汀州附近的三条溪流,具体所指不详。
4. 千嶂:形容山峰层叠,地势险要。
5. 花继腊梅:指春天时梅花凋谢,其他花朵继续盛开。
6. 春谷:春天的山谷。
7. 半无名:指部分鸟类无法识别其名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汀州美景的诗。首先,诗中“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两句,通过对河流、山峦的描绘,勾勒出了汀州的地理环境特点。诗句中的“一川”、“三溪水”以及“千嶂”、“四面城”等词汇形象地展示了汀州地势的特殊性和地域风貌。同时,通过这种形象的描述,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汀州山水风光的壮丽和独特。
接下来的“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两句,则是对汀州四季景观和生活气息的描绘。诗中提到的“腊梅”和“春谷”,分别代表冬夏两季。同时,作者以“花继”和“鸟啼”来表现鲜花不断、鸟语花香的景象,传达出汀州生态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半无名”一词则表现出汀州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暗示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写景的同时,又融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将汀州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和生活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一幅生动的汀州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汀州 其二》是明代诗人陈轩的一首描绘汀州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正值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陈轩的人生经历颇丰。他曾担任过知县、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在汀州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关心民间事务,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汀州风光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在这一时期,明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内部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外部民族矛盾激化、战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轩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汀州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期望国家安宁的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