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寺晚望
石路近门方不险,刺桐疎处见僧归。
小坡重叠无平屋,四月阴寒尚裌衣。
山到道州高莫比,水分湘口绿相围。
暮云不隔东南望,一片遥兼白鸟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折的小径通到家门口,显得不再那么陡峭危险;稀疏的刺桐树下,僧人正归来。
山坡层层叠叠并无平坦的房屋,四月的天气依然寒冷,还需穿着夹衣。
这座山的高度在道州地区无可匹敌,水流汇入湘江口形成一片绿色的美景。
傍晚的云彩并未遮挡东南方向的美景,远远望去,与飞翔的白鸟融为一体。
去完善
释义
1. 石路近门:山寺前的道路由石块铺设而成,接近寺门的地方相对平坦。
2. 刺桐:一种常绿乔木,属于豆科植物,木质坚硬,枝条开展,花冠红色或橙红色,有深红色斑点。这里指寺庙周围种植的刺桐树。
3. 僧归:僧人归来,这里指从寺院外出完成事后的僧人回到寺庙。
4. 小坡重叠:形容小山坡相互堆叠在一起,形象生动。
5. 无平屋:没有平坦的房屋,可能指地势较高,房屋分散在山间。
6. 四月阴寒:农历四月的天气仍然较冷。
7. 裌衣:古代的一种衣服,是用细麻布制成的夹衣,适合春秋季节穿着。
8. 道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道州,即现在的湖南省道县。
9. 水分湘口:指湘江与其它河流交汇的地方。
10. 暮云不隔东南望:傍晚的云彩并没有挡住东南方向的视线。
11. 一片遥兼白鸟飞:远方的一片天空与飞翔的白鸟相互映衬。
去完善
赏析
《高山寺晚望》是南宋诗人徐照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高山寺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平坦的石路通往寺庙大门,刺桐稀疏的地方有僧人归来;小山坡重叠却不失错落有致,四月的天气依然阴寒,需要穿着夹衣保暖;山脉绵延不绝,水道环绕在寺庙周围,绿意盎然。傍晚的云彩并未挡住诗人的视线,他远远地看到一片天际与白鸟共舞的景象。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审美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山寺晚望》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此诗约创作于公元119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然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民生困苦,战乱频繁。
诗人徐照(?-1211年)生活在这个时代,曾任国子正、通判等职,后因遭排挤而辞官回乡。他一生历尽艰辛,颇受波折。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清高的品质,关心国家命运,致力于诗歌创作。徐照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题材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在《高山寺晚望》一诗中,徐照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高山寺傍晚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对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