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尉仙田舍野老有可怜之态壁间之什
乞籴民宵征,出粜官夙驾。
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
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
一逢岁不稔,大半为饥者。
公私久匮乏,谁欤可资藉。
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
倾囷了租赋,仅逃吏胥骂。
东作已无粮,贪赊宁论价。
负逋罄产偿,求售忘早夜。
逡巡生计尽,失所安足讶。
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
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乞籴民宵征:乞,请求;籴,购买粮食;宵征,连夜奔走。
2. 出粜官夙驾:出粜,卖出粮食;官,官员;夙驾,早起驾车出发。
3. 艰食间填壑:艰食,艰难地找到食物;填壑,用食物填满沟壑,形容饥饿程度严重。
4. 灾星未退舍:灾星,预示灾难的星象;退舍,退去。
5. 七闽况多山:七闽,福建的古称;多山,有很多山。
6. 厥田惟中下:厥,那个;惟,只有;中下,中等偏下的水平。
7. 年登谷粟贱:年登,丰收的年份;谷粟,泛指谷物;贱,价格低。
8. 逐末贪白话:逐末,追求工商业发展;白话,通俗的语言。
9. 一逢岁不稔:一逢,一旦遇到;岁不稔,庄稼歉收。
10. 大半为饥者:大半,大部分;为饥者,成为饥民。
11. 公私久匮乏:公,官方;私,民间;匮乏,物资短缺。
12. 谁欤可资藉:谁欤,疑问代词,相当于“谁”;资藉,资金援助。
13. 哀哉南亩农:哀哉,表示悲痛或惋惜;南亩农,南方的农民。
14. 长年服耕稼:长年,常年;服,从事;耕稼,耕种庄稼。
15. 倾囷了租赋:倾囷,将仓库里的粮食全部拿出;了,结束;租赋,田赋。
16. 仅逃吏胥骂:仅,只;吏胥,下级官吏;骂,责骂。
17. 东作已无粮:东作,春耕;无粮,没有粮食。
18. 贪赊宁论价:贪赊,贪图赊购;宁,宁愿;论价,讨价还价。
19. 负逋罄产偿:负逋,欠债;罄产,用尽所有财产;偿,偿还。
20. 求售忘早夜:求售,寻求出售;忘,忘记;早夜,早晚。
21. 逡巡生计尽:逡巡,徘徊不前;生计,生活来源;尽,用尽。
22. 失所安足讶:失所,失去依靠;安足讶,怎么不值得惊讶呢。
23. 尉仙明达人:尉仙,地方长官;明达,明智通达。
24. 出语补风化:出语,说出的话;补风化,补充风气教化。
25. 咄彼兼并家:咄,感叹词;兼并家,拥有多处田产的家庭。
26. 敛衽当愧谢: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当,应当;愧谢,惭愧道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农业灾害的严重性:百姓夜晚出发寻求救济,官员早晨驾车出售粮食,粮食短缺以致于填不满山谷,灾难之星尚未离去。诗人通过描绘灾情景象来表现农民的艰难生活。接着描述福建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庄稼产量中等偏下,丰收年份谷物便宜,人们追求商业利益;而遇到荒年,大多数人都陷入饥饿境地。然后进一步揭示地方公私两方面的贫困问题,提出在困难时期,没有人可以给予资助。诗人紧接着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具体呈现他们的悲苦命运:常年辛勤耕耘却得不到温饱,交完租税勉强逃避官吏的责骂。种植已经没有粮食,只好不顾价格赊购。背负债务耗尽财产偿还,急于卖出甚至忘记日夜。诗人通过一系列细节描绘农民生活的艰辛,从而引发人们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同情。诗的结尾提到许尉仙作为明达之人,其言语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讽刺那些贪婪的富户,应当羞愧道歉。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切,传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贫富不均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68年左右。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动荡,南宋建立不久,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李吕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农村百姓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其淳朴生活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李吕生存在南宋时代,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李吕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了生活的另一面——农村田园的宁静、纯朴与自然之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