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江城子 堵寅叔故居

标题包含
江城子 堵寅叔故居
板扉泥径草深深。没人寻。有蛩吟。记得炙鸡絮酒、共谈心。仗剑出门年正少,家不顾,陆将沉。白头老母尚于今。伴荆簪。守寒砧。恨望长沙子弟、渡湘阴。料想令威仍化鹤,风月夜,返空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木质屏风和小路上长满了深深的杂草。没有人来寻找。只有蟋蟀在低声叫唤。我记得我们曾一起品尝烤鸡和浊酒,畅谈心事。那时我年少轻狂,只身仗剑闯荡江湖,未曾顾及家中,使得家道中落。如今我的白发母亲仍然健在,陪伴她的只有朴素的发饰和寒夜的捣衣声。她遗憾地看着那些曾经的少年们,他们如今已经离开了家乡,迁徙到了湘阴一带。我想起那个传说,一只仙鹤在月明风清的夜晚飞回了树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城子:词牌名,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2. 堵寅叔:即堵胤锡(1601年-1649年),字仲缄,号寅生,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抗清将领。他少年时曾仗剑离家,英勇抗清,最后因战败被俘,不屈而死。这首词就是作者在堵胤锡故居所作,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之情。 3. 板扉:门板的别称。 4. 泥径:泥泞的小路。 5. 蛩吟:蟋蟀的鸣叫声。 6. 炙鸡絮酒:指古代祭祀时的仪式。炙鸡,烤熟的鸡;絮酒,用棉絮过滤的酒。 7. 仗剑出门年正少:少年时期就离开家乡,投身抗战。 8. 家不顾,陆将沉:形容当时战乱中的情景,家国破碎,陆地沉沦。 9. 白头老母尚于今:指堵胤锡的母亲至今仍然在世。 10. 荆簪:以荆枝做成的簪子,象征贫苦的生活。 11. 寒砧:捣衣石,这里指代捣衣声,意味着妻子在家辛勤劳作。 12. 恨望长沙子弟、渡湘阴:这句意思是盼望长沙地区的青年能够挺身而出,渡过湘江,继续抵抗清军。 13. 料想令威仍化鹤:根据古书记载,春秋时魏国大夫子牟告老回乡,化为鹤仙。这里借用来表达堵胤锡虽然壮烈牺牲,但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 14. 风月夜,返空林:在美好的月夜,化作白鹤返回空寂的山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江城子·堵寅叔故居》是张夏所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堵寅叔故居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这位故人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上片以“板扉泥径草深深”开篇,形象地勾勒出故居的破败与荒芜。接下句“没人寻”,更突出了故居的冷落。然而,尽管无人探访,却依然能听到草丛中的蟋蟀鸣叫。这让人想起当年在此地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词人借助于“记得炙鸡絮酒、共谈心”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 下片则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到现实的忧虑。首句“白头老母尚于今”揭示了堵寅叔的母亲依然健在的事实。然而,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身边陪伴的只有简陋的木簪,只能守望着那冰冷的石臼。这不禁让人为她的孤独和悲伤感到痛心。接下来的“恨望长沙子弟、渡湘阴”揭示了词人对当地年轻人无所作为的无奈和担忧。他希望那些年轻有为的后辈能够勇敢担负起振兴家乡的重任。 结尾三句,词人以巧妙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或许有一天,经过无数年的风雨洗礼,那位已化为仙鹤的友人能够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在月色如水的夜晚,重返故地,与曾经的朋友和家人重逢。这给整首词增添了几分温暖和希望,使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总之,这首《江城子·堵寅叔故居》通过对故居景象的描绘和对故人生活的追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无限关爱。同时,它也寄寓了作者对于年轻一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城子·堵寅叔故居》是清代词人张夏创作的一首古文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繁荣昌盛的盛世之中。在这段时间里,张夏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创作这首《江城子·堵寅叔故居》时,张夏正值壮年,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相反,他将这些经历化为创作的动力,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之中。在这首词中,张夏通过对堵寅叔故居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社会风貌。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这些问题让张夏感到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