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登桥
行过碧溪湾。来望风帆。晴明今日袖馀寒。还是隔年残雪也,半覆青山。征戍几人还。野哭潸潸。人生行乐傍乡关。准备一株邛竹杖,游戏花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碧绿的小河湾,看到船上的风帆。今天是晴天,但袖口里还有残留的寒气。那年的残雪依然覆盖在半山腰上。有多少人还在外地征战?他们在家乡的哭声令人心酸。人们在乡村的生活乐趣无穷。准备一根邛竹的手杖,以便我在花丛中尽情玩耍。
去完善
释义
1. 碧溪湾:指曲折的水湾。
2. 风帆:指船帆,此处可能暗示行人乘船经过这里。
3. 晴明:晴朗明亮。
4. 袖馀寒:衣袖中残留的寒气,可能表示天气寒冷或情感上的冷清。
5. 隔年残雪:指去年未融化的积雪,此处用来形容山水间的景象。
6. 征戍:指出征戍守的人。
7. 野哭潸潸:形容哀伤痛哭的样子。
8. 乡关:故乡;家乡。
9. 邛竹杖:古代四川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出产的竹杖。
10. 游戏花间:在繁花之间嬉戏游乐,表达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赏析
《浪淘沙·登桥》是清代诗人张夏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词作。这首词通过对碧溪湾、风帆、残雪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感受到的愉悦和思乡之情。
首句“行过碧溪湾”,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走过碧绿的溪流。这句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写道:“来望风帆。晴明今日袖馀寒。”这两句词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晴天的喜悦和对寒冷的厌倦。
下阕中,诗人写道:“征戍几人还。野哭潸潸。”这两句词表达了对战争中丧生的士兵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痛恨。紧接着,诗人写道:“人生行乐傍乡关。准备一株邛竹杖,游戏花间。”这三句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快乐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浪淘沙 登桥》是清代诗人张夏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创作的一首词。这一年对于张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离家从政,告别了安稳的乡居生活。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科举制度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在这首词中,张夏以"登桥"为题,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困惑和对官场的无奈。他以"浪淘沙"为词牌,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同时也暗示着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石桥"的描绘,他希望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