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赠陆天涛使君浚江阴城河
仙凫飞处司牛耳。觅来芙蓉城里。挂席初收,推篷一望,濠濮欣然心会。追维江涘。任潮去潮来,关门恐泥。剡曲回舟。怅王猷兴尽前此。而今溪港毕满,舳舻连泊稳,银蟾涵泚。灯火喧阗,笙歌间作,仿佛秦淮游事。伊人中汜。擅白雪阳春,蒸霞散绮。显济川才,河渠书太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鹤飞翔的地方掌控着牛的命运。寻觅来到芙蓉城。挂起船帆,推开船篷,看到河流和湖泊让人感到欣喜。回忆起江边的生活。任凭潮水来去,关闭大门恐怕会被弄脏。乘船沿剡曲返回。惆怅地回忆起过去的快乐时光。如今溪流已满,船只相连停泊稳定,月光如水。灯火通明,歌声此起彼伏,就像秦淮河的游乐一样。这美梦中的人物。擅长白雪阳春的诗篇,如同蒸发的霞光般灿烂。展现出济川之才,河渠的事迹将被载入史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齐天乐:词牌名,也叫做“台城路”。
2. 陆天涛使君:指陆天铎,明代嘉靖进士,曾任江苏江阴知县。他组织疏浚了江阴城河,便利交通。
3. 芙蓉城:美称苏州地区。
4. 挂席初收:化用孟浩然《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诗句,形容停泊船只的场景。
5. 推篷一望:推开船篷远望,表示对美景的欣赏。
6. 濠濮:指游览的美好景色,分别代表南阳的泉水和卫地的竹影。
7. 江涘:江边。
8. 潮去潮来:意指时间的流逝。
9. 关门恐泥:担心城门关闭,难以进入。这里是指方便进出,不阻碍通行。
10. 剡曲回舟:典出王羲之《兰亭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 王猷:指王羲之。
12. 舟:名词活用作动词,即游赏之意。
13. 溪港毕满:河道里船只很多,比喻繁盛的景象。
14. 舳舻:指船只相连。
15. 银蟾涵泚:月亮映在水面上,水光粼粼的样子。
16. 灯火喧阗:形容灯光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
17. 间作:交替出现。
18. 秦淮游事:以南京秦淮河畔的风俗描绘这里的繁华景象。
19. 伊人中汜:伊人泛指那些高雅的人,这里用来赞美陆天铎的才华。
20. 白雪阳春:指美妙的音乐。
21. 蒸霞散绮:形容繁华的景象如同霞光般美丽。
22. 显济川才:展现出治理水道的才干。
23. 河渠书太史:《史记·河渠书》记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这里表示陆天铎疏浚江阴城河的事迹将会被载入史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词人以神仙般的视野俯瞰繁华的城市与湖泊交织的美景,通过巧妙地运用“仙凫”、“芙蓉城”等意象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江边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市场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繁华而宁静的氛围。
在词的下阕中,作者从叙述转向议论,赞美陆天涛治理河道的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到对整个地域风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胸襟。
整体来看,这首词婉约而富于内涵,充满诗意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特色风情和繁荣盛景,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治理的赞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齐天乐·赠陆天涛使君浚江阴城河》是明代诗人张夏所创作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左右。当时,正值明朝中期,社会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十分严重。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张夏作为一名士人,深感时事艰难,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创作这首词时,张夏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通过对陆天涛使君治理江阴河城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官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希望有更多人能为民做事的心愿。
在这首词中,张夏以“齐天乐”为词牌名,以陆天涛使君治理江阴河城的事迹为主题,表达了对陆天涛使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词中描绘了江阴河城的美丽风光,以及陆天涛使君治理河城的成果,展示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