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恨别
望断长川一叶舟,可堪归路更沿流。
垂来别处无人见,芳草斜阳满渡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望远方的长河上一叶孤舟,想要归家却又要沿着流水前进。这情景看起来让人难以忍受。当这小舟靠岸时,由于位置偏僻无人看见。那岸边满是青翠的草和夕阳照耀下的渡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江:春天的江面。
2. 望断:望到尽头。
3. 长川:长河,这里指江河。
4. 可堪:可以忍受,能够承受。
5. 归路:回家的路。
6. 沿流:沿着水流的方向。
7. 垂:悬挂,这里是船帆低垂的意思。
8. 别处:离别的地方。
9. 无人见:没有人看见。
10. 芳草:芳草连天,表示春天的景色。
11. 斜阳:夕阳。
12. 满渡头:渡口边长满了草。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春江恨别》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离别情景。首句“望断长川一叶舟”以远景写景,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孤舟的渺小,为下文离别的情绪铺垫了背景。接着,诗人通过“可堪归路更沿流”一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不舍,离家之路竟然还要沿着流水曲折而行,这一景象使离别之情更加深沉。
紧接着,诗人用“垂来别处无人见”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悲伤,无人相伴,只有芳草、夕阳等自然景物陪伴。最后,“芳草斜阳满渡头”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江边黄昏图,看似温暖的画面实际上却隐藏了深深的离愁。此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又以此美景作为离别的收场,反衬出离别的哀伤。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感深沉而质朴,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江恨别》是唐朝诗人罗邺的著名诗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60年左右。
在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腐败,宦官权力膨胀,使得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罗邺作为一名关心民生、具有忧患意识的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战乱、离别等情感,具有浓厚的现实关怀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诗《春江恨别》中,罗邺通过描绘春天江畔的美景和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了对亲人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战争与离乱的愤懑。他运用细腻的笔触,使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氛围。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罗邺本人也历经了人生波折。他曾入仕为官,但因时局动荡、官场腐败,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希望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