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芭蕉
剥尽皮毛见本真,此中无古亦无今。
等闲窗外东风软,露出先天一片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剥去所有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里没有古代也没有现代。
不经意间看向窗外的微风,展现出自然本真的面貌。
去完善
释义
1. "剥尽皮毛见本真":此句描述将芭蕉的叶子剥去,才能见到它的茎杆和内心,寓意要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需要深入其内部去了解,而非只看表面现象。“剥尽”意为完全剥离,“皮”指芭蕉的叶片,“毛”此处形容叶片上的细毛。“见本真”意为看见事物的本质。
2. "此中无古亦无今":此句强调在芭蕉的心中,没有古代和现代的区别,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芭蕉都是同样生长。"此中"指的是芭蕉的内心,“无古亦无今”是没有古代与现代之分,表示恒久不变的意思。
3. "等闲窗外东风软":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使窗户摇动,表现出春天的温暖和舒适。“等闲”是寻常的意思,“东风”指春天来自东方的风。“软”有柔和之意,在此处形容风吹的力度。
4. "露出先天一片心":最后一句诗表达出芭蕉在经过剥皮之后,终于展现出了它真实的内心世界。“先天”是指原本就存在的,与后天相对,这里用来形容芭蕉的“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芭蕉的形象,从剥去表皮到展现真我,寓意着生命的蜕变与成长。诗人用“剥尽皮毛见本真”这一句表达了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强调了对真实的追求。同时,诗人以“此中无古亦无今”传达出万物轮回、时光流转的哲理思想,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空间。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春风吹拂、绿叶舒展的画面,展示了芭蕉在自然中的生长状态,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总体来看,这首《咏芭蕉》将诗人的哲思和审美完美融合,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芭蕉》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歌描述了芭蕉的形态和特性,表达了诗人对芭蕉的喜爱之情。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方一夔生活在浙江一带,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困苦,而方一夔通过描写芭蕉这一普通植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南宋时期的文学发展。这个时期,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南宋诗人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开创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宋诗风格。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些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