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黄昏片月。
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
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
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昏时分,月亮如同一块破碎的云彩,洒下清冷的光芒。树木的枝叶南北交错,让人疑惑不定,多次在黑暗中难以前行。仿佛是倩女离魂,缓缓地走出村庄。看到深夜,竹子外的月光映照,似乎在嫉妒云层中的明亮。镜子里的容颜,虽然平淡,但那份独立的高洁却令人敬佩。也许她是用花来描绘春天的痕迹,不怕那嘹亮的号角声。还有那海底的光明,如同照亮了水底的珊瑚,让人惊叹。酒醒了,天气寒冷,只能空对着一庭的香雪。

去完善
释义
1. 黄昏片月:指月亮在黄昏时分,月光洒在地上,像一片破碎的阴影。
2. 碎阴满地:指地上的阴影,形容月亮的影子。
3. 清绝:形容景色清新脱俗,美极了。
4. 枝北枝南:形容树木的枝叶分布广泛,方向不一。
5. 疑有疑无:形容树木的枝叶在灯光下时隐时现,让人难以分辨。
6. 背灯难折:指在昏暗的灯光下,难以欣赏树木的形态。
7. 倩女离魂:指美丽的女子如同离魂一般,让人陶醉。
8. 前村时节:指村庄的前面,形容树木生长在乡村附近。
9. 竹外横斜:形容竹子外面的树木,形状横斜。
10. 过云明灭:指云层遮挡了阳光,使得阳光明暗不定。
11. 窥镜蛾眉淡抹:形容女子的眉毛在镜子中显得淡淡的一抹。
12. 为容不在貌:指女子的美貌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纯洁和高洁。
13. 孤洁:指女子的纯洁和高洁。
14. 花光:指花的形象。
15. 描取春痕:形容花描绘出了春天的痕迹。
16. 丽谯:指高耸的楼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
17. 吹彻:形容音乐声悠扬悠长。
18. 然犀:指照亮黑暗的地方。
19. 香雪:形容雪花如同花香一样美丽。

去完善
赏析
《疏影》是一首描绘夜晚竹影的诗词,作者张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下的竹影,以及竹影中隐含的倩女离魂的传说。
诗的开篇,张炎以“黄昏片月”作为引子,将月亮的形象与竹影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接着,他通过“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竹影的清冷和孤独。这种意境与竹子的品质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对竹影的独特见解。
在诗的下半部分,张炎开始描绘竹影中的倩女离魂故事。他通过“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的描述,表现了竹影的模糊不清和神秘莫测。这种描绘既让人联想到倩女离魂的神秘,也让人感受到竹影的幽静和孤独。
接下来,张炎通过“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竹影的独立和不屈。这种意境与竹子的品质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对竹影的独特见解。
在诗的结尾,张炎通过“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的描绘,表达了对竹影美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竹影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所蕴含的孤独和纯洁。这种美学观念与竹影的品质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对竹影的深度理解。
最后,张炎通过“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的描绘,将竹影与花影、海水、珊瑚等自然景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这种意境既让人感受到竹影的孤独和纯洁,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总的来说,《疏影》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词,张炎通过对竹影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度理解。这首诗不仅让人感受到竹影的美丽,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疏影》是南宋词人张炎的一首咏梅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85年左右,正值宋末元初时期。在那个时候,南宋灭亡已有数年,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压制使得文人墨客们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炎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张镃,父亲张枢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然而,随着南宋的灭亡,张家也家道中落,张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疏影》,以表达对故国、故园的思念和对新朝的不满。
在这首词中,张炎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感慨和无奈。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和高洁的品格。张炎通过赞美梅花的美丽和傲骨,隐喻了自己对南宋的怀念和对元朝的不满。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动荡时代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