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下的楚江,空荡荡的。
离群万里,恍若惊梦,分散四散。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想要跳入寒塘中,却发现沙土干净,草地枯萎,水面平静,天空遥远。
无法书写思念之情,只能寄出一点相思之意。
想来,我这样拖延耽误,辜负了那些陪伴在边疆的将士们,他们心中牵挂着家乡亲人。
有谁关心我的乡愁,如同那漫漫的长门之夜,寂静无声,只有锦筝弹奏着哀怨的曲调。
想念着同伴们,他们还在芦苇花丛中过夜,也许也在怀念春天的美好,期待未来的重逢。
夜晚的雨声传来,害怕突然间,会在玉关再次相见。
不算羞耻,那些双飞的燕子归来,画帘半卷,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去完善
释义
1. 楚江:指长江。
2. 怅:遗憾。
3. 离群万里:指离群索居,远离家乡。
4. 恍然:突然。
5. 惊散:指鸟兽被惊吓而分散。
6. 自顾影:指自己观察自己的影子。
7. 寒塘:寒冷的池塘。
8. 沙净草枯:形容沙漠中沙子和草都枯萎了。
9. 水平天远:形容天空和水面平行,仿佛连成一片。
10. 写不成书:指无法将思念之情写成书信。
11. 寄得:传达。
12. 相思一点:指思念之情如一点之火,燃烧不息。
13. 因循:拖延。
14. 残毡拥雪:指草原上的毡帐。
15. 故人心眼:指关心自己的人的意愿。
16. 旅愁:指离乡背井的忧愁。
17. 荏苒:形容时间流逝。
18. 长门夜悄:指夜晚的长门宫寂静无声。
19. 锦筝:指精美的筝。
20. 伴侣:指同伴。
21. 芦花:指芦苇花。
22. 春前:春天之前。
23. 玉关:指玉门关。
24. 玉关重见:指再次在玉门关重逢。
25. 双燕归来:指双燕归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解连环》是南宋词人张炎的作品。张炎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他的词才横溢,情感真挚,尤以抒写离愁别绪见长。这首词以楚江晚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楚江空晚”,以楚江晚景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寂寥、孤寂的氛围。“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作者以鸟兽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的形象,隐喻自己的离群索居,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作者以“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描绘了自己在寒塘边独自徘徊的景象,表达了离群索居的寂寞与无助。这里的“水平天远”,既是对楚江晚景的描绘,也隐喻着作者与亲人朋友的相隔千里,难以相见。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作者以写不成书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无法用文字传达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相思一点”,既是对自己思念之情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与亲人朋友的距离如天涯咫尺,难以触及。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作者以因循误了的时间,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残毡拥雪”,既是对楚江晚景的描绘,也隐喻着作者自己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他的孤寂与无奈。
下片,作者继续抒写离愁别绪。“谁怜旅愁荏苒”,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以长门夜悄、锦筝弹怨的形象,描绘了作者在离群索居中的孤独与寂寞。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作者以伴侣犹宿芦花的形象,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春前”,既是对季节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日子不远了。
最后,“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重逢的担忧与期待。这里的“玉关”,既是对地点的描绘,也隐喻着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
总的来说,这首《解连环》以楚江晚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词才横溢,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解连环》是南宋词人张炎的一首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86年左右,正值南宋灭亡、元朝初立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张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原本出身于贵族世家,家境殷实,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随着南宋的灭亡,他的家族地位一落千丈,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让张炎深感痛苦和无奈。
在时代背景下,元朝的统治者对汉文化并不重视,甚至有所排斥。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尊严,他们只能在民间寻找自己的价值。张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怀念,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