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仲仪见寄
前岁京都吏议諠,劲弓摧翮两连翩。
男儿穷困终归道,世路倾危自有天。
云壑已通尘外意,茅斋仍得日高眠。
寄声吾舅无相念,今作江湖九馆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京城官场议论纷纷,弓箭强劲摧毁双翅接连而来。
男子困顿终究要归向正途,世事变化无常但自有定数。
云雾环绕的山谷已经传达了世俗之外的意境,茅草屋中仍可以每日在高处安然入睡。
告知我的舅舅不要担心挂念我,如今我已如江湖上的仙人一般超脱尘世。
去完善
释义
1. 前岁:去年。
2. 京都:指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3. 吏议諠:指当时舆论对官员的批评和指责。
4. 劲弓摧翮两连翩:喻指自己和朋友一起受到贬谪。劲弓,坚硬的弓;摧翮,折断翅膀,这里比喻被贬谪。连翩,接连不断。
5. 穷困:生活贫困。
6. 归道:回归到正道,这里指坚守道德原则。
7. 世路倾危:指官场险恶。
8. 自有天:一切都由命运决定。
9. 云壑:云雾笼罩的山谷,这里指远离尘世的地方。
10. 尘外意:超脱尘世的意念。
11. 茅斋:简陋的住处。
12. 日高眠:太阳升高的时候睡觉,形容闲适的生活。
13. 寄声:捎个口信。
14. 吾舅:诗人的舅舅,这里指仲仪。
15. 九馆仙:道教中的神仙。九馆,指各地的名胜古迹。
去完善
赏析
《答仲仪见寄》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开阔的诗篇。诗人以自己在京城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绘,表达出对世事的看法和处世态度。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富有哲理。
首联中,“前岁京都吏议諠”描述了诗人曾在京城的经历。这里的“吏议諠”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京城官场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情况。而“劲弓摧翮两连翩”则比喻自己和好友仲仪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情谊。劲弓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摧翮代表遭受挫折,两者相连体现了诗人与好友共同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颔联中,“男儿穷困终归道,世路倾危自有天”传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世间的波折变故自有命运安排。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面对困境时从容不迫的气度。
颈联中,“云壑已通尘外意,茅斋仍得日高眠”通过描绘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他已看透世俗纷扰,沉浸在对山川美景的欣赏中,用一句“日高眠”表现出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宁静与快乐的愿望。
尾联“寄声吾舅无相念,今作江湖九馆仙”表达了诗人希望家人不要过于担忧的心情。他已选择离开繁华的京城,投身江湖,过起了悠然自得的生活。这句诗既是对亲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宽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仲仪见寄》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这一时期正是苏舜钦遭到贬谪的时期。
在庆历三年(1043年),身为集贤殿校理的苏舜钦因参与了改革派的讨论而被保守派排挤,后因此事被贬为庶人。此后,他在苏州设立了一所学校——汉川书院,致力于培养士子。在他的教育下,当地士风民俗逐渐兴盛。而在这期间,他与王洙、梅尧臣等文人墨客交情深厚,相互唱和。其中,他与王洙的信件往来尤为频繁,这首《答仲仪见寄》就是当时他写给王洙的一首诗。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一方面,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和灾荒等原因,国库空虚,民生艰难。然而,尽管身处逆境,苏舜钦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坚守。通过创办学校、推广文化,他以实际行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