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宿将
校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
年来马上浑无力,望见飞鸿指似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燕山的围猎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春天,洁白的羽箭和雕弓始终伴随着我。如今骑马都觉得浑身乏力,只能看到天空中的飞雁却无法射中它们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校猎:围猎。
2. 燕山:在河北省东北部及北京市北部一带,即古燕然山,燕国北界山脉,这里借指北方边塞地区。
3. 雕弓:装饰精美的弓箭。
4. 白羽:箭的代称。
5. 年来:近年来。
6. 马上:骑马之时。
7. 浑无力:完全无力。
8. 飞鸿:飞翔的大雁,这里指射大雁以喻射艺高超。
9. 指似人:指点他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宿将的英勇形象和峥嵘岁月。首句“校猎燕山经几春”,点明宿将的生涯是在燕山一带校猎,充分展示了其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第二句“雕弓白羽不离身”,凸显了宿将身上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始终英勇无畏地冲锋在前。第三句“年来马上浑无力”,则暗含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表达了英雄迟暮的无奈与悲哀。而最后一句“望见飞鸿指似人”,则形象地刻画了老将即便老矣,却依然警惕敏锐,时刻关注战局的风云变化。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表现出一位勇敢善战、忠诚耿直的老将形象,流露出作者对这位宿将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李山甫创作了这首《赠宿将》。当时唐朝正走向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因为种种原因被埋没,这让李山甫深感惋惜和痛心。
李山甫曾历经沧桑,漂泊江湖,对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深切的忧虑。他目睹了无数英才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甚至有些因报国无门而抱憾终身。因此,在诗中,他以崇敬的心情赞美了这些宿将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朝廷埋没人才的愤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