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休禅师双峰寺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
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绿色的山峰之间有一道门,向着夕阳的方向敞开。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正独自前行,一朵孤独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过。寒冷的潭水倒映着明亮的月光,秋天的雨滴打在青苔上。在东郊的送行队伍里,他们不想看到那匹载着官员离去的马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双扉:指双峰寺的两扇门。
2. 碧峰际:形容双峰寺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景象。
3. 遥向夕阳开:指寺庙位于夕阳下的高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4. 飞锡:传说中僧人使用的锡杖,这里用来比喻禅僧的独行。
5. 孤云:指孤独的云朵,与前面的“飞锡”相呼应,表现诗人独自一人寻访寺庙的心情。
6. 白月:指月亮在夜空中散发出的洁白光芒。
7. 秋雨上青苔:描写秋天的雨水打在寺庙周围的青苔上。
8. 相送东郊外:指在东郊之外为友人送行。
9. 羞看骢马回:诗人因离别的伤感而不愿看到友人的离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历寺庙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开篇通过“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的景色,展现了双峰寺的神秘与宁静。紧接着,以“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沉思,似乎在追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精细刻画,传递出禅意的静谧。最后,“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纠缠的心境。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更传达了诗人对于禅修、内心世界的思考,令人心生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休禅师双峰寺》刘长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755年,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逐渐衰弱。作者刘长卿时任唐肃宗朝的监察御史,由于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屡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刘长卿选择了出家为僧,以求心灵的安宁。在双峰寺游历时,他写下了这首描述自己内心世界的诗篇。诗中以“双峰”象征人生的两种境界,表达了自己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禅意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