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使君赴寿州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草色青青迎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个城市及分治的地区共同分担国家的忧虑,红色的丝绸幕帐与黑色的车盖代表着古代诸侯的尊贵身份。(注:这里指的是封建时代的制度)
刘备当年还年轻就遇到了明主,周瑜也因为其功劳而得到了应有的地位。绿油油的草地迎来了即将出征的军队,各种蝉声夹杂在马蹄声中。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间的思念如同近在眼前,此时淮南地区的树叶正在被秋风惊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列郡专城:指的是一个城市中的各个辖区。这里指寿州地区。
2. 彤幨皂盖: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乘的车子上的装饰物,这里代指官员。
3. 仲华遇主年犹少:这里用汉朝张良的字号比喻寿州新任太守年轻有为。
4. 公瑾论功位已酬:用周瑜的字来比喻寿州太守已经建立了功勋。
5. 建隼:一种鹰类猛禽,此处指寿州太守英明果断。
6. 鸣驺:马车行驶时马嚼子发出的声音,这里指寿州太守的威严。
7. 淮南木叶正惊秋:淮南地区正处于秋天的尾声,树叶凋零的景象意味着离别。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描述了崔使君受命出使寿州的场景,强调了其为国家分忧的职责,同时赞颂了他的地位与威仪。颔联则用古代贤良的年少得志、立功封赏的故事来比喻崔使君的年轻有为,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赞誉。
颈联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出离别时的感慨和不舍之情。尾联以千里相隔的思念之情作结,暗示着分别的惆怅,并借助淮南的木叶提醒人们秋天的到来,寓意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全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崔使君出使寿州的场景以及离别时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也表达了其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崔使君赴寿州》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仍。
在这样动荡的时期,刘长卿宦海沉浮,历经沧桑。他曾担任监察御史、转运使判官等职,但后因“事”被贬为睦州司马。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
在这段时间里,刘长卿与崔使君交情深厚,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风雨岁月。当崔使君被任命为寿州刺史时,刘长卿怀着深深的担忧和祝福,写下了这首《送崔使君赴寿州》,以表达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