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黄檗堂前行正令,天童今日验疏亲。
老来拄杖思分付,未见当年吃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偶作》:该诗为唐代诗人释昙华的创作。
1. 黄檗:一种乔木,可作染料。这里指黄檗山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2. 行正令:佛教术语,指言行正直。
3. 天童:指浙江省宁波市东部的天童山天童寺。
4. 疏亲:疏远与亲近的交替出现。
5. 老来:晚年的时候。
6. 拄杖:拐杖。
7. 分付:分配。
8. 吃棒人:接受教训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偶作》这首诗描绘了释昙华(法号黄檗)在黄檗堂前的情景以及对往事的回顾。诗中透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先,“黄檗堂前行正令”一句描述了释昙华在黄檗堂前的情景,他在这里践行着佛法的正法,以引导众生走向正路。接下来,“天童今日验疏亲”则是回忆起昔日与天童之间的亲密互动,如今回首往昔,仍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谊。
接下来的“老来拄杖思分付,未见当年吃棒人”则抒发了诗人对已故旧友的无尽思念。“老来拄杖思分付”表达了诗人年岁已高,仍然惦记着将佛法的智慧传授给他人。然而,曾经的那些同修之人,尤其是那些吃过自己棒喝的人,已经无法再相见。这正是对故人逝去的深深感慨。这首诗通过叙述释昙华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对个人修行、佛法传承以及故人离去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作》是南宋诗人释昙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作者释昙华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经历了很多磨难。他出生在宋朝灭亡之际,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尽管生活艰辛,释昙华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以诗歌为寄托,表达了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思考与感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忧虑和痛苦。这种情感在释昙华的诗歌中得到体现,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释昙华作为一位僧人,他还关注佛教教义的传播,希望通过佛教的力量来安抚人们的心灵创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