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鹤
荒塘水竭只蹄涔,双鹤翩然啄午阴。
此纵有鱼应渴死,不濡其咮漫窥临。
病鸱尚畏泥坑辱,宿鸟常虞矰缴侵。
何似舂锄甘寂寞,一滩藻荇立清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荒凉的池塘干涸得只剩浅水,一对白鹤悠然地在树荫下觅食。
虽然有鱼儿可能因干旱而渴死,但它们却无法触及水面来解渴。
生病的鸱鸮还担心陷入泥坑受辱,栖息的鸟儿时常担忧被箭矢击中。
与此相比,水边的植物宁愿忍受寂寞,站在清澈的水中生长着水草。
去完善
释义
1. 荒塘:荒废的池塘。
2. 蹄涔:指小水洼。
3. 双鹤:两只白鹤。
4. 翩翩:轻快的样子。
5. 啄:鸟用嘴取食。
6. 午阴:正午时分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7. 纵有鱼应渴死:即使有鱼也因缺水而渴死。
8. 不濡其咮漫窥临:不会沾湿嘴巴却还要在水边试探着喝水。
9. 病鸱:生病的猫头鹰。
10. 泥坑:泥沼。
11. 辱:陷入困境。
12. 宿鸟:栖息的鸟类。
13. 常虞:常常担心。
14. 矰缴:捕鸟的器具,包括一端系有丝绳的箭。
15. 侵:侵犯。
16. 何似:哪里比得上。
17. 舂锄:一种形状像锄头的捕鱼工具。
18. 寂寞:静寂,这里指远离喧嚣。
19. 一滩藻荇:一片生长着藻类和荇菜的河滩。
20. 清深:清澈的水深。
去完善
赏析
《双鹤》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一首描绘双鹤生活的诗作。首句“荒塘水竭只蹄涔”描绘了干涸的池塘中仅有的一点积水,为双鹤觅食提供了可能的环境。接下来诗人以“双鹤翩然啄午阴”展现了双鹤在正午时分寻找食物的生动场景。第三句和第四句则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鸟类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此纵有鱼应渴死”表现了双鹤即使能捉到鱼也会因口渴而放弃;另一方面,“不濡其咮漫窥临”则表达了双鹤不愿冒险弄湿嘴巴,只是远远地窥探着水源。这种谨慎的态度与第五句中的“病鸱尚畏泥坑辱”相呼应,表达了对病鸱害怕陷入泥潭的嘲讽。同时,通过对比双鹤与病鸱的行为,强调了双鹤在这困境中的自信与镇定。
第六句“宿鸟常虞矰缴侵”进一步引申出双鹤和其他鸟类的关系。这里“宿鸟”是指其他栖息在水边的鸟类,它们常常担忧被捕鱼的器具捕获。这也间接反映了双鹤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其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最后两句“何似舂锄甘寂寞,一滩藻荇立清深”则以双鹤的品质赞美作为结尾。其中,“舂锄”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特点著称。诗人认为双鹤具有如同舂锄一般的品质,即使在困难的境地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毅力,体现了作者对双鹤的赞美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双鹤行为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鹤》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马廷鸾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64年,正值南宋末年,金国灭亡后,蒙古铁骑南侵,国家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马廷鸾作为当时的重要官员,目睹了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不幸,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马廷鸾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南宋的左丞相,但因反对投降政策而遭到排挤,最终被罢官。在这期间,他四处奔波,试图挽救国家的危局,但终究未能如愿。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部面临蒙古的强大压力。马廷鸾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拯救国家。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国家的命运,反而使他自己陷入了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他以双鹤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