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
性僻少知已,惟君日往还。
听琴怜寂静,赊酒笑艰难。
俗眼从他白,吾侪且任闲。
生涯人莫问,到处有云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性格孤僻,没有多少知己,只有您每天与我往来。
听着琴声,我怜惜那份宁静;买酒时,笑着面对生活的艰辛。
世俗的眼光就随它去吧,我们只需享受这份清闲。
我的生活方式别人不用过问,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云和山相伴。
去完善
释义
1. 性僻:性情孤僻,不合群。
2. 知已:知己,能够了解自己的人。
3. 惟君:只有您。
4. 日往还:每天往来交游。
5. 听琴:聆听琴音。
6. 怜寂静:感到宁静的哀伤。
7. 赊酒:赊欠酒水。
8. 笑艰难:嘲笑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9. 俗眼:世俗的眼光。
10. 他白:别人眼中的洁白。
11. 吾侪:我们这些人。
12. 且任闲:姑且享受悠闲的生活。
13. 生涯:生活状况。
14. 人莫问:没有人询问。
15. 云山:云雾笼罩的山峦,这里指隐逸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作者以寄友的形式表达了他与友人志趣相投、淡泊世事的情怀。首联作者自谓性情孤僻,知音稀少,但唯有这位朋友能与他经常交往,互为知己。颔联“听琴怜寂静,赊酒笑艰难”中,“听琴”和“赊酒”两个场景,表现了诗人和友人清雅脱俗的品味。颈联则传达了诗人与世无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他们超脱世俗的洒脱襟怀。尾联"生涯人莫问,到处有云山" 表达了作者厌恶尘嚣、追求自然的心境,同时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乐观豁达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友人》是宋代诗人黄希旦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其生活年代及风格推断可能创作于宋朝中后期。黄希旦,生卒年不详,原籍河南,为南宋末年之隐士,以书画和诗歌知名于世。
在宋朝中后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投身科举以求功名,而黄希旦选择了一条与当时社会主流不同的道路——隐逸。他放弃世俗的追求,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书法和诗歌创作中,成为了一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在这一时期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态度。
《寄友人》描述了春天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慨。黄希旦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传达出对友情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则明显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黄希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友情、自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他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