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半

标题包含
秋半
晚吹生丛竹,凄凉又半秋。 年华惊倏忽,人事觉淹留。 林噪残蝉急,山光暮雨收。 登临将眺望,烟雾闭层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的风吹拂着竹林,倍感秋天的凉意和孤独。 时间过得飞快,让人感叹不已;人事间的种种,让人觉得无奈和压抑。 林中的蝉鸣声急促而悲伤,夜幕降临,山间的烟雨迷蒙,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登上高处,准备欣赏这美景,却没想到楼台已被烟雾弥漫,看不清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晚吹:即晚风。 2. 丛竹:指一片竹林。 3. 凄凉:此处形容秋天的氛围。 4. 半秋:半个秋天,此处意指秋季过半。 5. 年华:时间,岁月。 6. 倏忽:快速,忽然。 7. 淹留:停留,滞留。 8. 残蝉:即将死亡的蝉。 9. 林噪:树林中的噪音。 10. 暮雨:傍晚时的雨水。 11. 收:消失,消散。 12. 登临:登山临水,此处意指登高望远。 13. 眺望:远望,观看远方。 14. 烟雾:形容空气中的雾气或烟尘。 15. 闭:关闭。 16. 层楼:高楼。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晚吹生丛竹,凄凉又半秋”,以“晚吹”和“丛竹”为主要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景色特征。其中,“晚吹”象征着秋天萧瑟的风,而“丛竹”则体现出秋天的植物衰败景象。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氛围。 颔联“年华惊倏忽,人事觉淹留”,通过“年华”和“人事”这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惊”和“觉”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体现出他对时间流逝的速度感到惊讶和无奈。同时,“淹留”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表明他在面对人生无常时,选择了淡定应对。 颈联“林噪残蝉急,山光暮雨收”,通过对“残蝉”、“山光”和“暮雨”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秋天的特点。这里,“残蝉”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山光”代表了大自然的美丽,而“暮雨”则是气候变化的象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天画面,使人们对秋天的感受更加深刻。 尾联“登临将眺望,烟雾闭层楼”,通过“登临”、“眺望”和“烟雾”等词语,表达了诗人登上高楼,远望秋天的景象的心情。这里的“烟雾”不仅指现实的烟雾,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而这种心情的产生,正是源于他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半》是宋代诗人黄希旦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其生活年代及风格推断可能创作于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 黄希旦,字周甫,号逢源居士,其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均不甚明晰,仅能从他的作品中推测其生平遭遇。他似乎生活在动乱的年代,从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看出他的悲天悯人之心。他关注民生疾苦,用自己的才学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间苦难的同情。 在他所处的时代,北宋逐渐走向衰落,金兵南下攻宋,使得山河破碎,民众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实,黄希旦深感痛心,试图以自己的诗篇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秋半》一诗中,他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秋天的凄美,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沧桑的感慨,更寓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