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行
劝君莫种木槿花,朝荣暮落堪咨嗟。
劝君种取亭亭竹,霜繁风劲依然绿。
谁不见陈余张耳辈,当面论交旋踵背。
又不见管鲍光武与严光,贫贱富贵难相忘。
英声独与天地长,令人万古遥相望,不可得见空徬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劝告你不要种植木槿花,它的繁荣早落实在可惜。
而亭亭玉立的竹子却是在风霜中依旧翠绿,更值得你去种植。
你们可曾看到陈余和张耳的背叛,他们当初的信誓旦旦转眼就成了笑柄。
而管仲、鲍叔牙、光武帝刘秀和严子陵等人的友情却在贫贱富贵的变化中永恒不变。
英雄的声音永远与宇宙同在,让人们在无尽的时空里仰望却无法触及,只能感到空虚和惆怅。
去完善
释义
1. 木槿花:木槿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特点是花开时间短,早晨开花傍晚就凋谢,这里用来象征短暂的人生和世事的无常。
2. 亭亭竹:竹子的一种,特征是坚韧挺拔,即使面临风霜依然保持绿色,寓意人的品质高洁、坚韧不拔。
3. 陈余张耳: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两人曾是好友,后来因利益反目成仇,这里用来比喻人性的复杂多变。
4. 管鲍光武与严光:分别是管仲和鲍叔牙、光武帝刘秀和严子陵的故事,他们都是贫贱之交,后来各自的地位变化了也没有忘记对方,这里用来强调真正的友谊不受贫富地位的影响。
5. 英声:美好的名声,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事迹的人。
6. 遥相望:形容人们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感时行》是一首描绘人生哲理和世态炎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木槿花和亭亭竹的不同特性,以及历史人物的善恶交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同时,通过对管鲍、光武与严光的友谊赞美,表达了真诚友谊的珍贵和永恒价值。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时行》是南宋诗人黄希旦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叶的南宋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金人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希旦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他看到百姓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民生疾苦,心中充满悲愤之情。在诗中,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他也呼吁统治者能够采取措施,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时代的伤痛和民族的苦难。在南宋时期,政治腐败、军事软弱,使得北方的金人得以南下侵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黄希旦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这一历史时期深切的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