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真亭
剪去旧蒿莱,开亭养圣胎。
闭开虚室白,隐几寸心灰。
月上池浮露,风生竹扫苔。
悠悠奔竞者,何处问丹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除掉旧的杂草,修建亭子以修养身心。
关闭空荡荡的房间,躺在椅子上感到内心的平静。
月亮升起,池塘上泛起雾气;微风吹过,竹子拂去了青苔。
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啊,又在哪里寻找心灵的圣地呢?
去完善
释义
1. 剪去旧蒿莱:将旧的杂草除去。这里指清理出一块地来修建颐真亭。剪,除草;蒿莱,杂草。
2. 开亭养圣胎:建立亭子修养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开亭,建造亭子;养,培养;圣胎,宗教术语,比喻人的清净无邪的本性。
3. 闭开虚室白:在敞开的空房子里,心境变得宁静淡泊。闭开,交替出现;虚室,空的屋子;白,纯净,清白。
4. 隐几寸心灰:依靠在几案上,感到内心的疲倦与失望。隐,靠;几,几案;寸心,内心的感觉;灰,失望,颓废。
5. 月上池浮露:月亮升起时,池塘水面上泛起露珠。这句诗描绘了夜晚宁静的景象。
6. 风生竹扫苔:风吹过竹林,带走了青苔。这句诗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动态变化。
7. 悠悠奔竞者:那些忙碌而不知足的人。悠悠,形容闲散或忙碌的样子;奔竞,急功近利,竞相奔走。
8. 何处问丹台:哪里可以找到修炼成仙的地方?丹台,道教修炼场所。
去完善
赏析
《颐真亭》是宋朝诗人黄希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通过描绘亭子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道家思想。
首联“剪去旧蒿莱,开亭养圣胎”,诗人以剪除杂草的形象手法,表达了抛弃世俗纷扰、投身于道家的意愿。亭子象征着一个独立的境地,圣胎则是道教中的概念,指修炼的最高境界。此处诗人通过对亭子的描述,表达了寻求身心修养的精神寄托。
颔联“闭开虚室白,隐几寸心灰”,诗人以虚无之心看待世界,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感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隐几则暗示诗人超脱世俗之累,从而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
颈联“月上池浮露,风生竹扫苔”,诗人描绘了月色洒在池塘上的景象,以及风吹竹叶扫除青苔的画面。这一联寓情于景,既赞美了自然的美景,也传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下所感受到的内心的平静。
尾联“悠悠奔竞者,何处问丹台”,诗人以批判的口吻讽刺了那些汲汲营营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诗人追寻的道家境界,也无法抵达那种心灵的宁静之地。同时,这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期许,希望自己在追求精神宁静的道路上能够坚定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颐真亭》是宋朝诗人黄希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元丰年间,黄希旦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国子监博士、尚书省右司郎中等职务,但因为直言不讳,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这段时期,他常常隐居山林,远离政治纷争,潜心钻研道家哲学,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这个时期的宋朝,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的阶段。皇帝崇尚道教,不少士人纷纷效仿,以求超脱世俗纷扰,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这种背景下,黄希旦写下了这首描绘自己隐居生活的《颐真亭》。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颐真亭周围的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时,他也流露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安宁的渴望。这首诗展示了黄希旦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人生思考,以及他在寻求精神慰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