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楼
高阁倚斜阳,登临觉倍凉。
残蝉空自咽,归燕为谁忙。
蔽日云头猛,沿山雨脚长。
竹村溪上影,彷佛似潇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楼倚靠在夕阳下,登上高处倍感凉爽。
孤单的蝉鸣显得无力,归来的燕子为谁忙碌。
遮天蔽日的云层汹涌而来,沿着山脉雨水连绵不绝。
竹子围绕的村庄映照在溪流上,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潇湘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高阁:这里指诗人所登之高楼。
2. 倚斜阳:倚靠着夕阳的余晖。
3. 觉倍凉:感到加倍的凉爽。
4. 残蝉:即将枯死的蝉,这里形容秋天的景象。
5. 空自咽:指蝉在树上哀鸣。
6. 归燕:指回到南方过冬的燕子。
7. 为谁忙:不知道在为谁忙碌。
8. 蔽日云头猛:遮挡阳光的云层迅猛而来。
9. 沿山雨脚长:顺着山脉而来的雨水绵延不绝。
10. 竹村溪上影:竹林村庄映照在水中的倒影。
11. 彷佛似潇湘:这里描述的景象类似于湘江流域的美丽风景。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高阁倚斜阳,登临觉倍凉”,借用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凉”的感觉。诗人登上高楼,感受到秋日的凉爽和夕照的温暖。他既赞美了秋天的景色,又传达出自己在异地感到孤寂的心情。同时,这也能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颔联“残蝉空自咽,归燕为谁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景物易变的现象。“残蝉空自咽”中,“残蝉”代表夏去秋来的自然更替,蝉声渐弱,象征着夏天的离去;“空自咽”则写出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无所作为的心境。“归燕为谁忙”是诗人看到南飞的大雁而想到自己的身世漂泊,内心感到迷茫空虚。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残蝉”和“归燕”,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感慨和思乡之情。
颈联“蔽日云头猛,沿山雨脚长”描绘的是天边乌云压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蔽日云头猛”写出游荡在天边的乌云铺天盖地,颇有气势,突出了秋天的乌云浓重且迅猛的特点。紧接着,“沿山雨脚长”描绘了细雨绵绵,雨水沿着山坡流淌下来的情景,给人以秋雨连绵之感。整联写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浑,不仅揭示了秋天的特征,也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豪放之情。
尾联“竹村溪上影,彷佛似潇湘”是对眼前景色的概括,同时也是对故乡的想象。诗人看到溪上的竹林倒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湘江地区。“潇湘”原指湖南境内的潇河与湘江,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故乡。因此,这一联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表达。
总之,本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在他乡漂泊时所感受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心。诗人借助对季节变化、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心境,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登楼》是宋代诗人黄希旦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85年前后。黄希旦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见解和感悟。
在《秋日登楼》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黄希旦正处于他的人生转折点。他在仕途上并无太大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这使得黄希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黄希旦在《秋日登楼》这首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通过对秋景的观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轮回,这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