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尊师
底事悠悠信莫闻,还疑深入武陵源。
几年江上秋风夜,故国闽中暮雨村。
尘世功名宁自笑,蓬壶旨趣有谁论。
路岐无尽人空老,白发慈亲奈倚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情纷杂难以言说,心中疑虑仿佛进入桃花源。
江上秋风几度吹拂的夜晚,家乡福建的村子在暮雨中若隐若现。
世间功名又何须自嘲,仙境的美好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人生道路漫漫无际,岁月匆匆白发苍苍,慈爱的双亲倚门盼望,怎能不让人感伤。
去完善
释义
1. 底事:指具体的事情。这里指的是作者的疑惑,即为什么自己还不能找到答案。
2.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或遥远。这里是说作者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 信莫闻:没有任何消息可以相信。表示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某件事情。
4. 武陵源:代指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
5. 闽中:福建省的古称。
6. 尘世:人世间,世俗社会。与仙界相对。
7. 功名:功绩和名誉。这里指的是世俗社会中追求的成功和荣誉。
8. 蓬壶:传说中的仙境。这里借指李尊师的隐居所。
9. 旨趣:意旨和趣味。这里指李尊师的隐居生活的含义和乐趣。
10. 路岐:道路的岔口。比喻人生的道路选择。
11. 倚门:依靠在门旁。这里形容母亲翘首以待,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寄李尊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黄希旦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深深眷恋。首联以“底事”设问,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迷茫和无奈;颔联通过描绘江上秋风的景象和故乡闽中的暮雨村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超脱态度和对蓬莱仙境的追求;尾联则通过描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老母亲的白发苍苍,表达了诗人的亲情关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李尊师》是宋代诗人黄希旦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也十分活跃。特别是诗歌领域,文人墨客们常常以诗传情、借诗抒怀。
黄希旦是南宋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李尊师的敬仰之情。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恰好在他中年时期,此时的他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但仍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这种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与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当时,他与许多文人志士交游甚广,他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因此,这首诗也反映了黄希旦在这一时期的社交生活和学术研究情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的疆域相对较小,人民生活较为困苦。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学者们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黄希旦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既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