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
晚凉思远眺,策杖出松林。
车马自来往,路岐横古今。
商飚未落叶,永巷已鸣砧。
自笑眠云客,因时感激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凉爽,想向远处眺望,拄着拐杖走出松树林。
道路上车辆马匹来来往往,通往四方的小路穿越了古今。
尽管秋风尚未吹落树叶,深深的巷子已经响起了捣衣声。
我自我调侃,我这个像在云端睡觉的人,由于天时而深感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晚眺:晚上的眺望或远望;
2. 晚凉:指秋天的凉爽天气;
3. 策杖:手持拐杖;
4. 车马:车辆和马匹;
5. 来往:来来往往,不断地循环往返;
6. 路岐:道路的歧路;
7. 横古今:跨越古代与现代;
8. 商飚:秋风;
9. 落叶:落叶植物叶子的脱落;
10. 永巷:永久的巷道;
11. 鸣砧:形容捣衣声;
12. 眠云客:指隐逸山林的人;
13. 因时:顺应时机;
14. 感激:激起情感反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希旦在傍晚凉爽之时,拄杖走出松林进行远眺的情景。诗中的“车马自来往,路岐横古今”形象地刻画了社会人事的不断更替,同时揭示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商飚未落叶,永巷已鸣砧”则意味着秋天的肃杀之气尚未完全消退,而深宫之中已响起捣衣之声,暗示着季节转换之快与生活的紧迫。结尾两句“自笑眠云客,因时感激深”中,诗人以“眠云客”自喻,表达了自己身处此时此景的感慨与共鸣。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人事的观察,传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刻体悟和浓厚的人生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眺》是宋代诗人黄希旦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具体时期约为宋仁宗、宋英宗在位期间(1023-1067年)。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成为一种时尚,许多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在创作这首诗时,黄希旦正处于中年阶段,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生活有较深的了解。在任期内,他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这也为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对百姓生活的关爱和理解。黄希旦为人正直,具有儒家士人的气节,这也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在宋仁宗、宋英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时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他们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黄希旦的《晚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傍晚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