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
生涯何所有,满砌植琳琅。
瘦影碎秋月,健梢横晓霜。
且从喧鸟雀,终待集鸾凤。
吟遶都忘却,谁知此兴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生拥有什么,只是满墙种植了珍贵的花草。
清瘦的影子打碎秋夜的月光,挺拔的枝条横挂着早晨的寒霜。
姑且跟随着喧闹的鸟雀,终究等待汇聚着吉祥的凤凰。
当我在这些花草之间吟咏徘徊时,已经把世俗烦恼都抛诸脑后,又有谁知道我对此兴致盎然、永无厌倦呢?
去完善
释义
1. 生涯:指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或生活环境。
2. 砌:台阶。
3. 琳琅:美玉名,这里比喻竹子青翠挺拔的形象。
4. 瘦影:形容竹子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消瘦。
5. 碎秋月:表示月亮被竹影破碎,意指月光被竹子遮挡而变得斑驳。
6. 健梢:健康、强壮的竹梢。
7. 横晓霜:拂晓时覆盖在竹梢上的霜露。
8. 喧鸟雀:喧闹的鸟雀,表示竹林里的热闹景象。
9. 集鸾凤:吸引鸾凤来栖息,意指竹林的美好吸引了高贵的凤凰。
10. 吟遶:反复吟诵,回绕不绝。
去完善
赏析
诗人黄希旦的这首《咏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风采与品性。首联点明主题,“生涯何所有,满砌植琳琅”,意味着竹子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围绕其周围,彰显着自然美和生命活力。
颔联和颈联则是对竹子形态的详细描绘:“瘦影碎秋月,健梢横晓霜”,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竹子在月光下婆娑摇曳的姿态和在清晨寒霜中的坚韧品质,表达了竹子的美丽和高贵气质。
尾联“吟遶都忘却,谁知此兴长”则揭示了诗人的感慨:尽管世人多不赏识竹子的高洁之风,但诗人依旧留恋不已,由衷地欣赏竹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这首诗展现了一幅竹子生动画卷,也寄寓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高尚品德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竹》这首诗出自宋朝诗人黄希旦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国家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在创作这首《咏竹》时,黄希旦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热爱文学和自然。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显赫的功名,但在当时文人雅士的圈子中颇有名气。黄希旦在欣赏竹子的高洁品质的同时,也借此表达出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情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非常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竹子因其顽强生命力、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等特性被赋予了高洁品质的象征意义。因此,咏竹诗在宋代十分盛行,成为了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
去完善